數讀西南油氣田系列
解碼西南油氣田的“責任DNA”

累計產量突破6800億立方米,承擔全國五分之一的天然氣供應;2024年天然氣年產量447億立方米,位居全國第二;連續10年儲量保持年均3000億立方米高峰增長, 連續10年產量實現年均近30億立方米增長;2024年頁巖氣產量占全國頁巖氣產量的一半以上,2.46億元環保投入繪就綠色低耗美景,保障川渝地區75%以上的天然氣市場供應……在中國西南腹地,一座以數字標注使命的能源豐碑正拔地而起。
從新中國第一個天然氣工業體系的構建者到全球頁巖氣革命的領跑者,擁有67年歷史的中國石油西南油氣田公司(以下簡稱“西南油氣田”),正以智能化與綠色化雙輪驅動,書寫著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守護萬家燈火的新篇章。
科技破局
向地球深處要能源
在四川盆地,一場挑戰地球極限的戰役從未停歇。被稱為“天然地質博物館”的這片土地,埋藏著40萬億立方米天然氣資源,但也以超深層、超高壓、超高溫的“三超”難題而著稱。
67年來,西南油氣田深耕四川盆地,建立了我國第一個完整的天然氣工業體系,是我國西南地區最大的天然氣生產和供應企業,歷年累產天然氣超6800億立方米, 現具備年產能力450億立方米以上;擁有集輸和燃氣管道約7萬千米,建成最大日調峰能力3800萬立方米的相國寺儲氣庫,區域管網與全國管網互聯互通,是我國能源戰略通道的西南樞紐;天然氣用戶遍及川渝地區,擁有千余家大中型工業用戶、1萬余家公用事業用戶以及2500余萬家居民用戶,有力保障了川渝地區75%以上的天然氣市場供應。
透過發展足跡,縱觀西南油氣田的創新圖譜,恰是其與地質復雜性不斷較量的實錄。
在頁巖氣領域,西南油氣田打破國外技術封鎖,創新形成中深層頁巖氣勘探開發6大主體技術、地質工程—體化高產培育方法,建成我國唯一百億方級頁巖氣大氣田,建成中國最大頁巖氣生產基地。2024年,川南頁巖氣田產量達130.5億立方米,占全國頁巖氣產量“半壁江山”。
4月1日,長寧H35-2井“水基替代油基”鉆井液技術現場試驗取得成功,讓單井鉆井液及巖屑處置成本同比油基條件下降低30%,標志著中國石油川南頁巖氣水平井鉆井技術取得重大突破。
磨溪氣田。西南油氣田供圖
更令人震撼的突破來自地心。2023年2月,西南油氣田位于蓬萊氣區的蓬深6井順利完鉆并成功固井,井深最深達到9026米,刷新亞洲最深直井紀錄,堪稱“地下珠峰”,也標志著我國鉆井裝備和鉆井技術總體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而深地川科1井,是中國石油在蜀地部署的萬米深地“超級工程”,該井設計井深10520米,是全球地質條件最復雜、鉆井難度最高的萬米深井之一,旨在探尋萬米超深層油氣資源的規模潛力,并創新形成特超深層油氣成藏的地質理論。同時,該井有望揭開震旦系地層之下的演化奧秘,為打造川渝地區千億立方米天然氣生產基地注入新動能。
目前,深地川科1井仍處于科學探索階段,其成功實施將為未來超深井的規模化效益開發奠定堅實基礎。
在鐵山坡特高含硫氣田,數字化革命正在重塑傳統能源生產模式。國產化智能管控平臺將安全隱患扼殺在萌芽的同時,更實現了氣田生產管理的全面轉型升級。這個由西南油氣田打造的中國石油首個自主智能氣田,2024年通過國家驗收,讓生產現場數字化系統實現了100%覆蓋,模型綜合準確率90%以上。
據了解,通過“氣礦+中心站”直線調度管理模式,鐵山坡特高含硫氣田對標同類型氣田生產單位節約用工72人,年節約用工成本2000余萬元,應急指揮效率提升了85%,人均勞動生產率超過傳統生產氣田2倍以上。
同時,2024年,中國石油首個智能天然氣凈化廠試點——大竹智能凈化廠建設成功,雙“首智”的成功問世,為智能氣田建設的優化迭代,以及在行業內復制推廣提供了基礎依據和寶貴經驗。
如今,數據的價值更在產業協同中爆發。覆蓋7萬公里管網的智能調控系統,可動態調配全國天然氣流向;長寧頁巖氣田的6000萬網格級數值模擬技術,讓地下氣藏運移“纖毫畢現”,規劃效率提升百倍。正如西南油氣田相關負責人所言:“從前打井靠經驗,現在決策看算力。”
綠色躍遷
每立方米氣的生態承諾
“能耗大幅降低、噪聲控制在國家二類標準以內。”在銅鑼峽儲氣庫,創新永不止步。這座西南最大單體電驅式壓縮機組的智能化降噪廠房內,工程師以余熱供暖、光伏發電、壓差發電構建起三級能源回收鏈,年節電720萬千瓦時。而100公里外的黃草峽儲氣庫,干法脫硫技術實現“零廢水排放”,被冠名為“國內最清潔儲氣庫”。
據統計,2024年,西南油氣田儲氣調峰規模達36億立方米,占全國總量的17%。其中,相國寺儲氣庫具有3800萬立方米的最大日調峰能力,儲氣調峰規模27億立方米,占全國14%,真正成了中國能源戰略通道西南樞紐。
但故事不止于此。近年來,西南油氣田在儲氣庫群的規劃布局上,萬順場、長寧儲氣庫建設可行性研究進展順利,新增設計工作氣量將達到72.8億立方米,這個“看不見的地下糧倉”,正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織就能源安全網。
銅鑼峽。西南油氣田公司供圖
走進大竹智能凈化廠,傳統工業已變身綠色樣板:5G專網精準調控硫回收工藝,98%的天然氣綜合利用率創行業標桿。數字的背后是持續投入——2.46億元環保資金、28個綠色礦山、6338項環境風險評估,形成從鉆井巖屑無害化處理到氣田水循環利用的全鏈條防控。
此外,在新能源布局上西南油氣田更顯超前眼光。近年來,西南油氣田在攀枝花釩鈦園區配氣站的分布式光伏項目,年發電量超200萬千瓦時,年減排二氧化碳約2000噸,年標煤780余噸;與舍得酒業合作的生物天然氣項目,將釀酒廢料轉化為清潔燃料,獲得國際可持續發展認證,每年減排2200噸二氧化碳。
而圍繞“天然氣+CCUS”的戰略規劃,西南油氣田積極布局CCUS/CCS技術研發與應用,致力于打造“綠色能源西南模式”,助力“雙碳”目標實現。依托豐富的天然氣資源優勢,深入攻關余壓發電、提鋰、提XAI、CCUS-EGR等關鍵技術,并加速項目落地,建成了一批具有西南特色的綠色項目,為區域低碳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民生溫度
能源動脈里的責任擔當
早在2022年,承擔川渝地區供氣任務的西南油氣田便向華能兩江和達州川投兩大燃氣電廠日供應天然氣超過600萬立方米,這正是西南油氣田賦能產業轉型的縮影。
2024年,西南油氣田更牢牢把握“保供、保暢、增效”工作主線,緊扣產運儲銷一體化優勢,把提升服務質效作為工作重心,持之以恒為客戶提供可靠、穩定的天然氣供應。
如今,西南油氣田以長期穩定的天然氣供應支持云天化生產經營,支撐川渝萬億級能源化工集群,更為云南省農業用肥提供了保障;投資建設全國首個燃氣“無泄漏”示范區,確保京東方、賽力斯等高科技企業穩定生產;保障重慶渝北燃機發電等頂峰發電,去年夏冬兩季單日供氣峰值均破1.1億立方米。
數據往往印證著能量轉化的效率。據統計,西南油氣田每生產1立方米天然氣,可撬動川渝GDP增長8.61元。而累計6800億立方米的產量,已創造全產業鏈就業崗位180萬個。“十三五”以來,西南油氣田帶動相關產業發展,GDP貢獻值達1.7萬億元。
在平均海拔4000米的色達縣,高原農業也因天然氣迎來了蛻變。通過“紫皮大蒜+地膜覆蓋+氣肥催化”模式,紫皮大蒜每畝產量達600斤、紫皮土豆達6000斤。
據了解,通過“寶石花開·福地色達”農特產業種植基地采取“專業指導+農戶”等聯農合作方式,將項目開發同農牧民脫貧致富有機結合,促進了農村產業升級和農民增收,這只是西南油氣田開展托底性幫扶的冰山一角。
數字映射著責任與情懷。投入資金300萬元推進建設色達縣域中藏藥材產業基地;從2012年開始定點幫扶甘孜州九龍縣,累計投入幫扶資金4300余萬元,建成了九龍縣高級中學圖書館、多功能運動場,九龍縣第二幼兒園、石油路、烏拉溪鎮“秘境·桃源”農旅景區等一批惠民項目;連續27年對口支援重慶市開州區,歷年來累計援助幫扶資金9500余萬元,推進了基礎設施、文化、教育、衛生、旅游等領域40余個幫扶項目的實施;幫扶大英縣蓬萊鎮南泉村糧蔬生產和榨油加工的全產業鏈項目,南泉村集體經濟由2021年的5.1萬元 , 增長到2024年的21.6萬元,實現了320%的跨越式增長。
從頁巖氣國際標準的制定者到全產業鏈減碳的探路者,從萬米深地的勘探先鋒到鄉村振興的能源后盾……西南油氣田的每一個數據刻度,都在詮釋現代能源企業的多維使命。當上產500億立方米天然氣穿越管線點亮萬家燈火,當2.46億元環保投入化作綠水青山,西南油氣田正以“每一方氣都是一份承諾”的初心,在保障國家能源安全與推動區域發展的大考中,交出一份高質量發展的時代答卷。(房金)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