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里會外|成都如何把“科幻場景”逐漸變為“產業實景”

在四川成都,一些“科幻場景”正逐漸變為“產業實景”。
比如,養老陪護機器人在成都的養老社區里“實戰驗證”;“無人機警員”在清明假期的繞城高速上空快速緩解交通擁堵;無人駕駛的智能游船在鹿溪河上測試迭代;“成都造”的鐵路貨車檢修機器人好似“鋼鐵俠”一般在檢修車間里大顯身手。
一些消費類新場景也在成都“開花結果”,比如能陪伴小孩下棋的機器人、無人機送外賣、通航低空賞花、機器人代客攝影等新興消費場景獲得不少消費者買單;僅在今年清明假期首日,成都崇州市、金堂縣坐飛機低空賞花的游客總量就超300人次,創造了一個新的消費熱點。
這些新的場景創新,一頭連接著新質生產力培育,一頭連接著新消費需求。作為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與擴大內需戰略的交匯點和著力點,成都在“城市新區場景政策創新先行先試”的過程中,推動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落地應用,拓展產業想象空間,搭建多元消費場景,為經營主體創造新機遇,為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通過‘搭場景’為各類新產品、新技術、新業態提供在真實環境下測試驗證、迭代完善的機會,讓某些具備C端屬性的新品提前亮相展示,不斷反饋升級完善。”成都市發展改革委總經濟師張實睿說,持續激發潛在消費需求,也為大規模成熟商用奠定基礎。他按照“點-線-面”相結合的思路,為全市的場景創新工作拉出了一張思維導圖。
從“點”上看,張實睿談到,城市新區在推動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的集中展示應用上有了一些成果,成都高新區的新川機器人公園、四川天府新區的科創生態島已初具雛形,成都東部新區也在全力圍繞世博園、世運會打造“低空+”的新場景;同時,成都市場景創新促進中心成立以來,已有不少的科創型企業主動上門展示場景供給能力,提出了具體的場景需求。
從“線”上看,成都希望推動場景應用從“可選項”變為“必答題”。張實睿說,在借鑒深圳龍崗等先發地區經驗后,通過政府投資項目立項、評審等環節上的制度性創新設計,要求項目業主按項目總投資的一定比例去剛性地謀劃嵌入新場景,為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的首試首用創造條件。
從“面”上看,張實睿表示,成都堅持場景供需兩側發力,一方面推動國資、住建、教育、民政、衛健、公安、商務等掌握大量潛在場景資源的市級行業部門、相關市屬國企、相關區(市)縣深入行業一線,以“小切口、細顆粒度、強針對性”為導向,精準挖掘釋放場景需求;另一方面重點圍繞人工智能與機器人、智能網聯汽車、低空經濟、綠色氫能等新技術新產品涌現頻率較高的產業鏈,推動產業鏈牽頭部門動態搜集發布場景能力供給產品(服務)清單,以“場景創新·機會無限”為主題,分類別、分區域、分批次推動場景供需兩側碰撞交流,截至目前已組織開展場景創新需求(供給)發布活動近50場,發布場景需求417條、能力供給88條。
“成都以務實管用為原則,持續推動小切口、具象化的場景需求釋放與重點產業鏈的場景能力供給雙向奔赴,及時總結評估3個新區場景創新政策先行先試成效并適時推廣,健全‘場景創新與招商引資’雙向賦能機制。”張實睿說,還會從體制機制、線上線下等方面打出一套場景創新工作“組合拳”。
談到“重點產業鏈場景能力供給”下一步的發力重點,成都市經信局市新經濟委黨組成員、副主任程樺表示,會在產業端推動場景創新發布常態化,在企業端推動產業創新提能升級,在產品端則打造“成都造”品牌矩陣。成都會精心培育“爆款產品”,圍繞智能終端、新型顯示、無人機、人工智能、機器人等各自優勢領域,強化場景賦能、應用牽引,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附加值高、市場競爭力強的爆款產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