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西昌“全球最大蟑螂基地”
住星空房吃營養餐 成為制藥“原料”

美洲大蠊住的“芯片”
提及蟑螂,多數人腦海中首先浮現的便是“害蟲”,稱它是“打不死的小強”。其實蟑螂是可以入藥的,現實中,也有很多人用過它制成的藥——康復新液,來治療口腔潰瘍、燙傷燒傷等。
美洲大蠊是蟑螂家族中體型最大的昆蟲。在四川省西昌市,有一座全球最大、養殖密度最高的美洲大蠊養殖基地。近期,四川好醫生攀西藥業二期數字化智能工廠正式投用,至此,整個工廠內美洲大蠊的養殖規模躍升至220億只。
4月11日,記者實地探訪了美洲大蠊從養殖到制藥的全過程。
用“芯片”立體養殖 住“星空房”吃營養餐
美洲大蠊作為地球上現存最古老的昆蟲之一,與人們常見的蟑螂雖然同屬蜚蠊目,卻是蜚蠊目中唯一可以入藥的。美洲大蠊也是康復新液的原材料之一。
4月11日,在好醫生攀西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廠長文建國的帶領下,記者走進了美洲大蠊數字智能化養殖車間。
在養殖車間的走廊,借著手機手電筒射出的光,記者看到了“成年”美洲大蠊居住的房子——“芯片”。“芯片”形似一個立體養殖箱,這些“芯片”都是為美洲大蠊定制的,寬度和厚度都有標注。用手電筒的光一掃,美洲大蠊倉皇而逃,發出一陣陣沙沙聲。
工作人員隨手拿起一個“芯片”,輕輕一抖,密密麻麻的美洲大蠊便如雨點般簌簌落下。這些受到驚嚇的小家伙們迅速向黑暗處逃竄。當工作人員將“芯片”放回原位時,那些四散奔逃的美洲大蠊又迅速朝著“芯片”攀爬回去,方才的“喧鬧”混亂瞬間歸于平靜。
記者看到,整個養殖車間內,光線極為微弱,唯有屋頂分布著稀疏的光源,恰似夜幕中的點點星光。“美洲大蠊很怕光,這里模擬的是夜晚的場景,它們住的都是‘星空房’。”文建國笑著說。
據其介紹,美洲大蠊喜歡陰暗潮濕的環境,且具有群居特性。“我們采用模擬生態環境養殖,可自動且精確地控制光線、溫度、濕度、細菌數量等室內條件,讓它們吃得好、睡得好,以保障原料的安全性、穩定性和產量。”
“給它們的食物,要講究營養均衡。”文建國告訴記者,美洲大蠊的口糧十分考究,剛出生后吃的是奶粉,長大一些后就吃公司配制的飼料,由奶粉、小麥、玉米、果蔬、微量元素等十幾種食材混合制成,配方已經申請了國家專利。
養殖總量達220億只
每天消耗約28噸食物
文建國介紹,目前,在二期美洲大蠊數字化智能養殖車間內有150億只美洲大蠊,加上一期基地養殖的70億只,新、老基地養殖的美洲大蠊總量已達220億只。“這些小家伙食量驚人,每天大約要吃掉28噸食物。生長和繁殖速度很快,從孵化到采收只要半年左右。”
“我們日常在家中看到的蟑螂,大多是德國小蠊,它是臭名昭著的害蟲。美洲大蠊與德國小蠊有明顯區別:美洲大蠊體型更為龐大,在其頭部還帶有獨特的白色蝶斑。”文建國告訴記者。
在提取車間,記者看到,全車間采用三層結構:第三層為投料和提取區,第二層為濃縮區和中央控制區,第一層為精制、純化、干燥和藥渣處理區。“這里涵蓋了25條生產線、6700個關鍵控制點,所有管道加在一起總長度超過120公里。美洲大蠊在這里提取有效成分,液體就通過管道,進入藥品灌裝車間進行裝瓶。”文建國介紹,隨著二期數字化智能工廠的建成,生產線自動化率已經達到98%,顯著提升了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
隨后,記者來到了液體制劑車間。該車間同樣采用三層結構:第一層為精制配制區域,第二層為灌裝區域,第三層為物料投送區域,涵蓋了4條液體制劑生產線。“每個車間都配備了指紋識別系統,車間里面的溫度、濕度、潔凈度、壓力差等都有嚴格的控制標準。”文建國說,車間里的潔凈度達到了局部一百級,全過程采用全自動無菌生產。在車間里,經過滅菌、裝瓶、包裝等一系列工序,藥品就在這里生產完成。之后,銷往全國各地。
蟑螂繁殖能力極強,萬一它們“越獄”逃走怎么辦?“美洲大蠊晝伏夜出,它們已經習慣了待在養殖間,也不愿意爬出來。”文建國介紹,一方面,美洲大蠊都是在相對密閉的空間里養殖,它們難以逃出房間;另一方面,從外界通往養殖間有多道封閉的門,可以阻擋蟑螂逃出。此外,養殖基地四周有寬約一米的水溝環繞,采用“孤島養殖”模式,這對美洲大蠊而言是難以逾越的“護城河”,所以它們很難逃出。“水溝里養殖著很多大魚,一旦有‘小強’落水,瞬間就會被吃掉。”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江龍 攝影報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