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小茶葉“沏出”致富路
四川省多地“白葉一號”從扎根走向盛產

3月29日,春風和暢,廣元市青川縣木魚鎮紅旗社區“白葉一號”產業示范基地里,白茶“白葉一號”正式開采。這是該基地2022年建成以來首次大規模采摘。
2018年,浙江湖州市安吉縣溪龍鄉黃杜村捐贈的白茶苗“白葉一號”落戶青川。7年時間里,在浙江和青川的共同努力下,“白葉一號”在青川扎穩了根,成為助力鄉村振興、群眾致富的“致富茶”。截至目前,青川縣共建成“白葉一號”標準化種植基地7075.5畝,預計2028年前后全面進入豐產期,每年鮮葉產量可達70萬斤、產值可達2.8億元,帶動基地村7900戶農戶戶均年增收約9000元。
不僅在青川,從川東的達州、廣安到川南的瀘州等地,“白葉一號”逐步在四川從扎根走向盛產,在茶葉種植、加工和茶旅融合中扮演重要角色,成為帶富更多群眾的“金葉子”。
青川“白葉一號”陸續進入盛產期
“采的時候要采‘一芽一葉’。”紅旗社區“白葉一號”產業示范基地里,管護人員白培明提醒茶農。膝蓋高的茶壟旁,茶農腰間系著竹簍,雙手在茶樹間上下翻飛,一顆顆飽滿的芽頭被摘下放入簍中。“手腳快的話,一人一天可以摘3到4斤。”
2022年3月,安吉縣捐贈的“白葉一號”茶苗落戶紅旗社區,建成標準化基地101畝。該基地去年實現第一次采摘(管護性采摘),今年進入盛產期。木魚鎮農業服務中心主任楊波介紹,基地采用公司托管形式,全部托管給青川縣鼎源茶業有限責任公司進行日常管護和經營。白培明既是當地居民,也是該公司員工。
“預計今年基地可以采摘鮮葉5000斤左右。”紅旗社區黨委書記盧中平介紹,基地屬于集體經濟組織,收入為社區居民共有。
“全縣共6個鄉鎮14個村(社區)的‘白葉一號’茶園將陸續進入盛產期。”青川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王德軍介紹,今年青川白茶預計產鮮葉5.6萬斤,加工干葉1.25萬斤。
東西部協作解銷售后顧之憂
“挨著稱,稱完的來我這里確定一下斤兩。”這段時間,青川縣沙州鎮青坪村村民強錫香每天下午都會開著面包車到村委會旁,收購“白葉一號”鮮葉。
2021年,青川縣探索“返租倒包”經營模式,強錫香主動承包了200畝茶園。后來,她又擔任青川縣湖廣白茶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合作社與青川縣的龍頭茶企簽訂“白葉一號”鮮葉認購協議,茶農采摘的“白葉一號”鮮葉,將由茶企統一收購制作銷售。
今年,在浙江杭州市西湖區的幫助下,青川的“白葉一號”將借助西湖區茶葉銷售渠道,在當地西湖龍井等專營店開設“青川白茶”專柜,拓展銷售渠道。“我們種的白茶,可以直接拿到杭州銷售了。”強錫香開心地說。
此外,4月2日,青川縣和西湖區聯動舉辦2025年西湖·青川茶文化交流暨青川白茶開茶季系列活動,通過開展茶文化交流、茶旅推介,進一步提升青川茶產業發展水平和知名度。
“在杭州相關科研院所幫助下,我們研發了青川白茶發酵飲料、青川白茶啤酒等新茶飲品。”青川縣茶產業發展事務中心主任馬浩強介紹,“青川白茶”集體商標已注冊成功,下一步,青川將進一步拓展銷售渠道,幫助青川白茶更好走出大山。
“白葉一號”在四川更多地方扎根
“白葉一號”還走進了更多四川鄉村——
2009年,達州大竹縣從安吉縣首批引進的3000多株“白葉一號”茶苗,在團壩鎮白茶村種下,拉開了全縣種植白茶的序幕。截至目前,該縣13個鄉鎮已發展茶園8萬畝,盛產面積5萬畝,帶動32個行政村增收,“大竹白茶”也于2020年獲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認定。除了大竹縣,達州通川區、萬源市和宣漢縣也在積極種植白茶,其中,通川區在碑廟鎮鑼鼓村等地建起千畝白茶園。
在廣安,“白葉一號”的種植面積也在擴大。鄰水縣正積極推動白茶基地二期4500畝建設,建設完成后,該縣白茶基地面積將達到1.2萬余畝。基地負責人葉春偉介紹,目前該縣建成“白葉一號”標準化精品茶園7500畝,其中2300畝已進入盛產期,2024年實現白茶銷售額3000余萬元,帶動周邊1600余人就業。
依托白茶基地,鄰水縣還聯動發展一二三產業,建茶葉加工設備生產廠房,發展茶文旅產業,帶動茶農增收。“現在是采茶旺季,光采茶每天就有200多元收入,加上平時在基地和茶廠干活的工錢,收入不錯。”鄰水縣豐禾鎮關口村村民譚榮碧說。
在川南,“白葉一號”也開始扎根。2022年,浙江商人何迅民通過浙川東西部協作平臺在瀘州敘永縣向林鎮建立1700畝高效茶葉基地,其中包括約350畝“白葉一號”和約400畝“白葉二號”。“敘永縣很適合種植白茶。”何迅民說,去年“白葉一號”實現初采,今年預計能收獲白茶干葉約1.5萬斤。
一片茶葉,打開了更多發展想象空間。隨著“白葉一號”在更多地方扎根,不少地方也開始謀劃白茶產業抱團發展,一個承載著浙川情誼的白茶產業正在興起。(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敏 袁城霖 杜杰 羅海韻 瀘州觀察 郭蕎璐 廣元觀察 袁茹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