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四川省春灌工作有哪些新氣象?各地蓄水供水管又有哪些新變化?
春灌探一線

3月,巴蜀大地生機勃發,春耕漸次展開。在瀘州市瀘縣兆雅鎮,連片育秧棚里的水稻幼苗整齊排列,即將被移栽到新的田塊。“今年放水很及時也很充足,我們一定要抓好農時。”瀘縣雅龍水稻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薛世蘭介紹,合作社要趕在春灌放水結束前,把700多畝水稻全部栽插完畢。
進入4月,全省春灌大面積展開,農業用水將持續攀升。今年,我省春灌工作有哪些新氣象?各地在蓄水、供水、管水方面又有哪些新變化?近日,記者走訪省內多個大中型灌區,一探究竟。
從“望天蓄水”到“立體保供”
水利工程蓄水84.11億立方米,總體能夠滿足春季生活和灌溉用水需求
“春灌放水時間總計就30天。”薛世蘭介紹,合作社流轉的700多畝水稻田均位于瀘縣三溪口水庫灌區,按照往年慣例,每年3月中旬到4月中旬,三溪口水庫只放一輪春灌用水,灌區插秧的時間很緊迫。
能否把春灌放水時間延長?三溪口水庫管理所所長毛磊面露難色:“雖然三溪口水庫是瀘州市最大的水庫,正常庫容2510萬立方米,但現在蓄水量只有1625萬立方米,不僅要保障灌區8.5萬畝農田灌溉,還要考慮到灌區后續其他用水需求,供水壓力不小。”
毛磊也帶來了一個好消息——三溪口水庫灌區2023—2025年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項目已基本完成,共整治干支渠86.26千米、重建泵站4座、改造泵站3座,配套建設節制水閘、分水閘等設施118處……過去,三溪口水庫水源經主干渠到達渠尾的河溪子水庫需要22個小時,如今提前4小時就能到達,而且渠系滲漏、耗損大大降低。
“灌區用水時長和來水量都比往年要好。”瀘縣水務局水庫管理站站長呂享華表示,此次重建和改造的泵站也將大幅提升灌區應對旱情的能力,灌區用水正從過去的“望天蓄水”逐步轉向蓄引提多管齊下的“立體保供”新格局。
據了解,今年我省計劃栽插水稻面積2779萬畝,其中水利工程計劃保栽2110萬畝。“水利工程的‘蓄引提調’能力,是保障大春作物滿栽滿插的重要基礎。”水利廳相關負責人介紹,截至2024年底,全省累計建成各類水利工程126萬處,蓄引提水能力351億立方米,能夠較好地保障每年的春灌用水需求。
當前全省水利工程總體蓄水情況好于去年同期。省農村水利中心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3月底,全省各類水利工程蓄水84.11億立方米,其中大中型水庫蓄水量46.98億立方米,當前蓄水總體上能滿足春季生活和灌溉用水需求。
從“經驗調水”到“科技助攻”
運用數字孿生技術,實現對實體灌區的實時監控、發現問題、優化調度
“鼠標一點,水就到田。”在雅安市名山區玉溪河灌區百丈水庫片區調度指揮分中心,值班員輕點鼠標,15公里外的支渠閘門便緩緩開啟,渠水精準流向車嶺鎮天池村的種植基地。該種植基地的負責人陳吉勇最近正忙著泡田,“過去催水要等很久,現在一個電話水就能很快到位。”
這一變化,源于玉溪河灌區投用的“智慧大腦”——數字孿生系統。該系統通過整合氣象、水文、土壤墑情等數據,能模擬灌區未來7天的用水需求,自動生成調水預案,并且水量分配誤差很小,不再憑經驗調度。
如今,數字孿生技術正在重塑我省春灌供水調度體系。所謂數字孿生,通俗來說,是數字與現實組成的一對“雙胞胎”,可在虛擬環境中構建復現現實的場景。把數字孿生技術應用到灌區治理與管理中,就是為實體灌區建造一個數字“雙胞胎兄弟”,最終目的是讓二者同步仿真運行、虛實交互,進而實現對實體灌區的實時監控、發現問題、優化調度。
“科技助攻”的觸角延伸至了更廣的角落。在都江堰灌區,當地充分利用數字孿生都江堰渠首樞紐系統,實現對渠首樞紐及59孔閘門聯調聯控和六大干渠調水全流程智慧化管控,調水配水全流程線上作業,讓岷江水從源頭到田頭“一鍵直達”。“當上游來水或灌區需水情況發生變化時,數字孿生系統可結合供水計劃自動生成調水方案,將供水計劃調整、配水計劃測算、調水計劃下達、閘門控制執行集成為一個預案模塊,實現線上一鍵執行。”省都江堰水利發展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
在眉山市,當地探索建設“農灌水廠”,通過泵站提引和管道輸水,將水向山丘缺水區域輸送,并建立村級智能化管灌系統,實施“一戶一表、一戶一碼”數字化工程,精準送水到戶。用水戶按需掃碼取水用水,在節約人力成本的同時,還實現了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
從“各自為戰”到“灌區一盤棋”
大型灌區“一體化”改革,打破市州間行政壁壘,實行水資源統一調度
4月1日起,全省第二大灌區——武引灌區開啟春灌放水。今年,省武都引水工程運管中心確定的春灌供水原則讓人眼前一亮:先下后上、集中連片。
“過去,灌區各地‘各自為戰’,都想早點用水,但春灌放水后往往是上游地區先受益。水源有限時,很容易出現下游地區無水可用的局面。”省武都引水工程運管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這一現象的改變得益于四川近年來針對全省大型灌區開展的“一體化”改革,旨在打破市州間行政壁壘,實行水資源統一調度。
“今年春灌,尾水灌區將優先用水。”上述負責人介紹,通過精準測算上下游需求,灌區將首輪供水提前至4月,處于尾水片區的鹽亭縣比上游縣(市、區)先用水,供水保證率將從過去的50%躍升至95%。
同樣的變革也在都江堰灌區上演。都江堰灌區內的重要囤蓄水庫——黑龍灘水庫,受大壩除險加固需要低水位作業的影響,去年8月底主汛期結束時,蓄水量僅為1.84億立方米,較上一年同期少蓄4400萬立方米,面臨來年春灌供水壓力;此外,黑龍灘水庫處于都江堰灌區的尾水片區,受限于渠道引水能力,即使不間斷向水庫輸水,也無法在短時間內“喝飽”。
面對除險加固工程建設與蓄水的雙重任務,省都江堰水利發展中心推行“錯峰施工+分段蓄水”模式,將引蓄水任務細化分解到每天,并在工程項目收尾階段加大引蓄水力度。截至3月中旬,黑龍灘水庫蓄水量達2.62億立方米,為近10年同期最大蓄水量,較去年同期多蓄3600萬立方米。此外,都江堰灌區實行“一盤棋”調水機制,有效解決了灌區春灌用水“打擠”的老問題,讓全灌區均衡受益、同步栽秧。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邵明亮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