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行駛超1.6萬公里 在工作中感悟人生哲學 “00后”遺體接運工沈亞宸——
擺渡人為生命旅程畫上圓滿句號

在北京市的殯葬領域,眾多“00后”已經上崗。作為生命最后一站的擺渡人,這些年輕的從業者正在給古老的殯葬行業注入新鮮血液,用自己的方式送別逝者、告慰生者。北京市東郊殯儀館汽車隊“00后”遺體接運工沈亞宸是個妥妥的“斜杠青年”:工作崗位上,他用自己專業細致的服務送好逝者最后一程,努力讓家屬不留遺憾;工作之余,他熱愛健身,也喜歡到處旅行探索世界,更是一位勇于嘗鮮的美食愛好者……他的座右銘是:守護逝者尊嚴,撫慰生者心靈,提升生命質量,讓每段生命旅程都充滿敬意與愛。
入職不足一年 業務嫻熟能夠獨當一面
3月23日早上7點,沈亞宸已經到崗。擦拭桌面、檢查當天要接的業務、整理工作臺、與夜班同事交接……一系列動作一氣呵成。沈亞宸來自北京房山,2002年出生,一頭精神的短發,臉上不茍言笑,一身西裝革履、配著一條藏藍色領帶,顯得專業十足。他語速不快,回答每一個問題之前都會做一番認真思考,舉手投足間,有種超出同齡人的成熟。
當天早上8點有一單業務,他要去東城一家醫院接一位逝者。出發前,沈亞宸撥通了家屬預留的電話,確認好時間、地點和對方所需準備的材料。檢查車輛、備好物資,這都是出車前的必備功課。當天是個周日,盡管導航顯示僅需半小時即可抵達,但他還是習慣性地提前10分鐘出了門。
按照約定的時間,車子穩穩地停在了醫院后門。沈亞宸與家屬順利對接,核對死亡證明、經辦人身份證信息后,將遺體請上車,逝者的女兒坐上了副駕駛跟殯儀車一同回館,一輛家屬車輛跟在殯儀車后方。
開殯儀車是個技術活兒。一路上,沈亞宸穩穩地掌控著方向盤,輕踩油門、輕點剎車,時不時注視著車子的后視鏡,觀察家屬跟車情況。車子不能開得太快太急,要方便家屬車輛跟得上,更是對逝者的尊重。到館與引導人員交接之后,沈亞宸向家屬告別,將車子駛回了停車場。
據了解,沈亞宸去年5月正式入職東郊殯儀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他手機地圖上累積的里程數已經超過了16000公里。盡管在汽車隊里年紀最小,但業務嫻熟的他已經能夠獨當一面。
做通父母工作 熱血少年選擇特殊專業
2020年高中畢業報考學校選專業時,沈亞宸發現北京社會管理職業學院(現民政職業大學)有殯葬專業,他越查資料越感興趣。“我很喜歡讀哲學。先哲們總在思考‘人最終要去往何方’,我覺得這個職業或許就是能夠獲取答案的那一條路。”于是,沈亞宸堅定地選擇殯葬專業。
熱血少年選擇了這么個“偏門專業”,不但老師同學們不理解,父母也很難接受。“一開始我媽比較擔心,但我在網上查了很多資料,每天給她科普,從工作內容到就業前景和職業價值,掰開了揉碎了反復跟她討論。幸虧我媽是學藝術的,思想比較開明,很快就被我說服了。”沈亞宸說。
相比母親,思想傳統的父親才是沈亞宸要攻克的最大難關。“我爸跟很多人一樣,特別忌諱談生死,一直無法認同我選擇這條道路。”于是,沈亞宸開始不停地向父親擺數據、說事實:“全國殯葬行業每年的人才缺口極大”“專業百分百對口,就業無壓力”“這是一個行善積德的事業”……為證明自己的選擇,沈亞宸在大學時期踏實努力學習,獲得了優異的成績。他還將自己攢下的兩萬多元獎學金和實習工資,作為禮物送給了父親。
在日復一日的努力當中,沈亞宸始終用自己的行動潛移默化地改變著父親的想法。當他進入東郊殯儀館工作時,父親也逐漸接納了兒子的職業選擇。
不懼重重困難 主動伸手彰顯人間溫度
2024年5月,沈亞宸加入了東郊殯儀館。因為擁有手動擋汽車駕駛證,他被分配到了汽車隊,負責遺體接運。學習了一個月后,沈亞宸就能獨自出車了。在沈亞宸看來,生命終點站的故事也彰顯著這個職業的溫度。
兩個月前的一天,沈亞宸到一家養老院接一位逝者。出車前他與家屬確認好了細節,確定有抬棺人員也有專用通道。然而到了現場,他才發現情況有點兒復雜:逝者身型富態,而要負責抬棺的是四名平均年齡超過70歲的逝者子女;養老院有規定,遺體不能走正門也不能進電梯,只能通過一條搭在樓外的鐵質樓梯將遺體從三樓抬到一樓,而樓梯最寬處不過1.2米,棺木很長,通行很是困難……
“絕不能讓老人抬棺,否則萬一發生危險怎么辦?”在與館內進行匯報并獲得許可后,沈亞宸勸住了逝者的子女,并組織了一名護工和兩名年紀稍輕的家屬,算上他自己,四個人花了快40分鐘時間從三樓將遺體一寸一寸地挪到了車上。一趟下來,沈亞宸等四個人累得氣喘吁吁,所用的時間比正常情況超出一倍。但在他看來,這一切都很值得。
工作中,沈亞宸遇到過許多“非常規任務”:居民小區里不讓走地上,要從地下車庫的消防通道“秘密”轉運遺體;家屬臨時要求給逝者換衣服,導致延誤下一趟接運,被后面的家屬指責……“有時候也會感到委屈,但更多還是對逝者家屬情緒的理解和包容。作為生命最后一站的擺渡人,我們能做的就是守住專業底線,盡最大努力服務好逝者與生者。”
看盡人生百態 把不留遺憾落在細節里
遺體接運只是沈亞宸工作的一部分。殯儀車的副駕駛一般是給家屬留的,他們要跟車一同送逝者到殯儀館。親人離世,家屬往往需要宣泄心中的悲痛情緒,此時有人陪伴與傾聽就顯得十分珍貴。有的老伴全程默默流淚,時不時回望車廂后座的棺木,眼中滿是不舍;有的子女哭得撕心裂肺,又要處理家中復雜的遺產紛爭……在無數次短短的返程旅途中,沈亞宸看到了各種各樣的故事,折疊著人生百態。
去年冬天,沈亞宸接送過一位逝者。這位逝者的女兒已經60多歲了,她坐在副駕駛的位置上,一路上抱著母親的遺照,不停地對沈亞宸哭訴:“弟弟把媽媽扔到了養老院,連最后一面都沒來……”四十分鐘的車程,老人將半生的委屈說給身邊這位陌生的年輕人,而沈亞宸一直認真傾聽,絲毫沒有感到不耐煩。
“在這種時候,逝者家屬需要的不是空話安慰,而是傾聽與陪伴,是細節上的‘不留遺憾’。”上大學時,沈亞宸學過心理學知識,他深知,面對生死離別,再多的安慰也是枉然。“我沒法幫助他們立刻緩解悲痛,我能做到最好的安慰,就是在工作中把每個細節都落實到位,等將來他們回想時,發現每個環節都很圓滿,反而能更快地幫助他們走出悲傷。”
哲學照進現實 生命質量高于生命長度
“在這個行業看多了生死,最大的感悟就是,對于生命而言,提高生命質量的意義遠高于延續生命的長度。人生短暫,多體驗才算沒白活。”沈亞宸說。
如今的沈亞宸,對這個世界抱有極大的熱情和好奇心:他喜歡到處旅行,不走尋常路,曾經跟著車隊自駕到西藏,也曾經在內蒙古的大草原上馳騁;他積極嘗試各地的特色料理,酷愛廣西的螺螄粉;他熱愛健身,五年來每周都要至少兩次往返于崇文門的一家健身館,去揮灑汗水、調適自我……
沈亞宸說,這份工作像一面鏡子,照見太多來不及說的愛和來不及解的怨。同時,這個職業也在影響著他自己:“工作之前,我跟家里的主動溝通很少,與父母之間代溝一直很深,有什么話總覺得不好開口,工作之后,會更主動地跟爸媽聊天,分享自己的生活,會更加珍惜彼此、珍惜當下。”
身邊的朋友對沈亞宸的職業有好奇,但更多是包容和理解。“這只是一份職業,沒什么特別的,除去職業角色之外,我本身也是社會的一分子,各行各業都是平等的。”最令他欣慰的,是父親的態度轉變,一度曾經避諱談兒子職業的老人,如今會主動向親戚解釋:“正規單位,做善事。”
采訪尾聲,沈亞宸翻出手機里當年自駕在318國道上的照片,巍峨雪山映著朝陽,漫山神圣的天光。“你看,生死之外,世界大得很。”
文/記者 蔣若靜
攝影/記者 魏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