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2”全覆蓋支援 傾力實施項目5383個
13年來,四川省內對口支援涉藏地區工作成效顯著

3月5日,一場別開生面的“故事會”在甘孜州德格縣舉行。7位來自不同領域的援藏干部,用樸實的語言、真摯的情感,講述他們在雪域高原上克服困難、無私奉獻的故事。
這是“在云端·我的援藏故事”宣傳活動中的一場。2月20日,由四川省委組織部、省委宣傳部、省委統戰部、省委涉藏辦主辦的宣傳活動啟動,14名來自四川省9個支援市的省內對口支援涉藏地區干部人才代表,分成2個宣講小分隊,深入涉藏州縣講述他們在基層的幫扶故事。
是分享,更是回眸。2012年,四川省內對口支援涉藏地區工作啟動。13年來,各支援市、省直部門、相關企業和商協會堅定落實省委決策部署,傾情傾力、精準幫扶,累計投入財政幫扶資金91.63億元,實施項目5383個,實現資金100%到位、項目100%開工,幫扶工作取得豐碩成果。
從“7+20”到“9+32” 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口支援格局
今年春節前夕,一場主題為“2025年對口支援‘傳幫帶’人員輪換工作”的座談會在阿壩州松潘縣中藏醫院召開。“要通過‘師帶徒’培養更多人才,打造一支‘帶不走’的隊伍,推動中藏醫院可持續發展……”成都市第五人民醫院紀委書記戴斌分享新一年醫療幫扶的工作重點。
這是四川省醫療衛生單位對口支援涉藏地區的一個切片。在精準扶貧上,對口幫扶是中央作出的一項重大部署,通過先富幫后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四川省委省政府堅決落實中央決策,根據四川地區差異大、民族地區相對落后的實際,于2012年啟動首輪省內對口支援涉藏地區工作。13年來,省內對口支援涉藏地區工作已開展三輪,經歷了從“7+20”到“9+32”的變遷,形成成都市、攀枝花市、瀘州市、德陽市、綿陽市、遂寧市、南充市、宜賓市、眉山市對口支援32個涉藏縣(市)全覆蓋工作格局。
省直有關部門深入調查研究,主動指導服務。規劃指導方面,統籌考慮支援涉藏地區重點任務、各支援市優勢和受援地實際,積極做好綜合規劃與其他有關規劃的銜接,加快推進“十四五”規劃支持涉藏地區項目落地;政策支持方面,在財政扶持、稅費減免、市場準入等方面,采取一系列傾斜性、差別化政策措施,有力推動涉藏地區發展。
廣大企業順勢而為,各盡其能。四川省將省內對口支援涉藏地區工作與39個欠發達縣域托底性幫扶有效“嫁接”。2023年9月,全省39個欠發達縣域托底性幫扶工作推進會召開,甘孜州和阿壩州有18個涉藏縣被確定為欠發達縣域。會議明確,每個欠發達縣域確定1戶在川央企和1戶地方國企結對幫扶。會后,中央在川企業和地方國有企業聞令而動,紛紛成立專班加快推進,通過與受援地互訪對接、簽訂企業合作協議、成立屬地公司、選派駐點干部、開展黨組織共建等方式,積極調動各類優勢資源助力受援地經濟社會發展。例如,中國聯通四川省公司與甘孜州爐霍縣合作開展2024年“聯通杯”鄉村振興電商直播技能大賽,培養電商本地人才近100人;瀘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實施阿壩州紅原縣供暖設施優化項目,打造公共廁所、公用澡堂新樣板工程,推動解決群眾和游客“如廁難”“洗浴難”等民生問題。此外,廣大民營企業積極響應,與欠發達縣域結對共興,省工商聯按照平等自愿、互利共贏的原則,以“萬企興萬村”行動為牽引,廣泛鏈接民營企業資源,實施村企結對幫扶,助力受援地鄉村振興。
省內對口支援涉藏地區工作開展以來,省市縣三級支援整體聯動、政府企業社會三方力量協同參與、資金項目人才三項資源統籌發力的工作機制日臻完善,720個部門單位、335個鄉鎮街道、740所學校、249家醫療機構、90個社會組織、953家企業與受援地結成對子,實現人流、物流、信息流互聯互通。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口支援新格局正在形成,助力持續推動涉藏地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從“輸血”到“造血”“點”“面”“鏈”,因地制宜培育特色產業
日前,藏歷木蛇新年剛過,位于甘孜州新龍縣博美鄉仁乃村的鄉村振興示范園內,干部群眾已經忙碌起來。這個由宜賓市投入3110萬元援建打造的示范園風貌漸顯,高原雪菊種植基地、特色中藏藥種植基地等依次映入眼簾,處處呈現涉藏地區特色農業競相發展的勢頭。2024年,通過土地流轉、就業崗位、產業分紅等途徑,示范園帶動全村28戶戶均年增收4000元以上。
這是四川省將“輸血”與“造血”相結合,切實增強受援地內生發展動力的縮影。省內對口支援涉藏地區工作啟動以來,支援方累計投入財政幫扶資金91.63億元,實施項目5383個,實現資金100%到位、項目100%開工。
發展產業是受援地增收致富的關鍵。省直有關部門和9個對口支援市堅持將增強涉藏地區自我發展能力作為突破口和關鍵點,充分發揮支援地的人才、技術、管理、渠道等優勢,由“點”到“面”,從“面”到“鏈”,因地制宜培育受援地特色產業。
抓規劃布局,助力產業發展提質增效。省發展改革委加快推動“十四五”規劃支持的涉藏地區項目落地,對符合條件的企業執行留存電量政策,為涉藏地區經濟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抓人才培養,增強受援地內生發展動力。大力開展人才培養提升工程,支援方支持舉辦各類培訓班6000余期,培訓干部人才超30萬人次。
抓品牌打造,推動農牧文旅深度融合。綿陽市支持建設“紅原大草原有機牦牛特產YAK綿陽直營店”和“壤塘非遺文化展示及農副產品體驗店”,開展“萬人上紅原”系列活動引客;在南充市順慶區助力下,阿壩州汶川縣利用當地資源舉辦汶川國際馬拉松、熊貓O2生態音樂季等系列文旅節慶活動,每年吸引50萬人次到汶川旅游;成都市錦江區幫助爐霍康巴圣德牦牛產業有限公司進行新技術、新工藝研發,推動該企業從一個牦牛制品粗加工“小作坊”,一躍成為具備較高科技含量的規上企業,2023年產值突破3000萬元。
還有發展模式的創新。在成都市金堂縣境內,有一座占地10平方公里的“飛地”工業園區——成阿工業園區。成都市與阿壩州簽署協議,成都市、阿壩州按6比4的比例投入,共同開發運營,后期按4比6的比例共享收益。2023年,成阿工業園區規上企業達112家,工業總產值360億元以上。
這是四川省加強頂層設計,創造性實施的政府引導、企業參與、優勢互補、園區共建、利益共享的“飛地經濟”發展模式,通過產業轉移、就業扶持、生態保護等綜合措施,為涉藏地區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10余年來,援受雙方合作共建成阿、成甘、德阿、甘眉、遂甘、綿阿、甘宜7個飛地園區,成為涉藏地區破解地理限制、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
截至2023年,涉藏地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2012年的2倍和3.4倍。特別是在脫貧攻堅戰中,32個涉藏縣全部摘帽、2063個貧困村全部退出,高原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
堅持“民生打頭陣” 硬件軟件兩手抓,助推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近日,阿壩州金川縣2025年托底性幫扶和省內對口幫扶技能培訓眉山二期班在眉山工程技師學院開班,來自金川縣的30余名學員在此進行低壓電工、熔化焊接與熱切割特種作業培訓。
在省內對口支援涉藏地區工作中,四川省堅持“發展打基礎、民生打頭陣”,硬件、軟件兩手抓助推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持續增進受援地民生福祉。
教育援藏工作深入推進。各部門持續發力。2021年,四川印發《四川省民族地區教育發展十年行動計劃(2021—2030年)》,組織省內710所中小學及幼兒園結對幫扶32個涉藏縣(市)740所學校,實現鄉中心校以上學校均有1所省內優質學校結對;四川大學、電子科技大學等34所省內高校定點幫扶32個涉藏縣(市);省內76所中職學校每年招收2500名左右“9+3”學生,并按照每人年均7000元標準予以補助,畢業生初次就業率在95%以上。
各市州加大聯動。成都市與對口支援的19個涉藏縣(市)228所學校建立結對關系,實施“校校結對”“教師互派”“學生選培”“遠程共享”四大行動,累計援建學校91所、培訓教師4.8萬余人、接收來蓉就讀學生2872名。瀘州市累計選派援助甘孜州鄉城縣、稻城縣教師191人次,簽訂師帶徒結對協議400余個,開設“暑期班”接收受援縣教師到瀘培訓1200余人次。攀枝花市先后選派87名教師“組團式”幫扶涼山州木里縣,該縣高考本科上線人數實現8年連增;遂寧市船山區先后投入400余萬元教育幫扶資金,實施阿壩州理縣通化小學學生宿舍改善等工程,幫助理縣優秀生源逐年回流。
醫療衛生服務不斷夯實。省衛生健康委聯合省委組織部、省中醫藥局等部門印發幫扶方案,實現32個涉藏縣(市)縣級醫療機構全覆蓋。宜賓市幫助甘孜州雅江縣人民醫院增設輸血科、結核病規范化門診、體檢中心等9個科室,助力其成功創建為國家二級甲等綜合醫院。南充市順慶區在汶川縣人民醫院引進真菌免疫熒光檢測等15項新技術,填補區域醫療空白。德陽市重點推進阿壩州阿壩縣卒中、創傷、胸痛等5大中心建設,建立眼科、神經科等8個專科聯盟;指導若爾蓋縣人民醫院婦產科等成功創建為阿壩州州級重點專科。
不止于此,南充、綿陽、宜賓、眉山等市還著力改善農牧區生活設施,為農牧民群眾送去“惠民電”、修通“致富路”、保障“安居房”、開通“幸福網”,在解決“最后一公里”行路難、消除飲水環境安全隱患、參與藏居新村建設等方面成效顯著。
幫扶還在繼續。2025年,四川將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對口援藏工作的一系列決策部署和第四次對口支援西藏工作會議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工作安排,著力構建助推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的全面幫扶格局。(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陳松)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