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mc4e"></ul>
  • <ul id="smc4e"><sup id="smc4e"></sup></ul>
    <ul id="smc4e"><sup id="smc4e"></sup></ul>
    <ul id="smc4e"></ul>
  • <ul id="smc4e"></ul>
  • <abbr id="smc4e"></abbr>
  • <strike id="smc4e"></strike>
  • 人民網(wǎng)
    人民網(wǎng)>>四川頻道

    5年培育600余名持證新農人

    看!這個“田間學校”真熱鬧(春耕進行時)

    本報記者??沈靖然
    2025年03月25日08:29 | 來源:人民網(wǎng)-《人民日報》
    小字號

      春分時節(jié),重慶市梁平區(qū)的種糧大戶張強駕駛插秧機在田間穿梭,所到之處,嫩綠的秧苗整齊插入田里。“去年在‘田間學校’學的本事,讓我省了不少錢!”他拍了拍沾著泥點的褲腿,黝黑的臉上綻開笑容。

      算算這筆賬:手工插秧干活辛苦,1700畝地,每人每天負責2畝、工錢200元,一年光人力成本就要花掉17萬元;去年學了技術,改用插秧機后,設備折舊,算上油錢,一年僅花2萬余元。

      “不只是地上跑的,天上飛的我也學會了。”張強說,“無人機灑藥、播種,收割機收獲,在‘田間學校’學下來,一年實打實省下20多萬元。”

      “田間學校”是啥來頭?

      這天,梁平區(qū)星橋鎮(zhèn),重慶田中秧農業(yè)科技股份合作社的兩層樓教室里,座無虛席,30多名種糧大戶在參加農用無人機項目培訓。一問,合作社長期為周邊農戶提供農業(yè)社會化服務,2021年起,合作社與梁平職教中心合辦田中秧智慧農業(yè)產(chǎn)業(yè)學院,教授農民農技知識,被大家稱為“田間學校”。農戶來這里上課,只需付一些證件辦理費用。

      課上,合作社負責人兼授課老師楊賢平摁了摁激光筆,投影幕布切換出三維結構圖:“這個仿地飛行模塊,能讓無人機貼著田地曲線撒種……”窗外,七八臺植保無人機在實訓田低空盤旋,地里的翻土機發(fā)出隆隆轟鳴聲。

      田中秧“田間學校”的無人機課程共有40個學時,涵蓋法規(guī)、理論、結構、實操等課程,課程完成后通過考試便能獲得農用無人機操作證。

      “就拿打農藥來說,無人機打藥省時又降本。購買一臺植保無人機花4萬元,農委補貼1.4萬元,到手2.6萬元。按使用3年、每年飛2000多畝地來算,成本約為每畝4元,而人工打藥每人每天打3畝地、工錢100元,成本約33元一畝。這筆賬,老鄉(xiāng)們算得清楚。”楊賢平說。

      “老楊,我這里要施底肥,請你們來飛無人機!”“沒問題!”課間,楊賢平接到四川開江農戶的電話,邊記錄位置邊發(fā)出邀請,“下月來參加培訓吧,掌握新技術,自己種田更劃算!”這位把生意“往外推”的農技導師,5年帶出600余名持證新農人,其中30名已成長為授課教師。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農戶掌握多項農技,不僅提高效率、增收致富,還能與我們合作社加深合作,共同擴大生產(chǎn)規(guī)模。”楊賢平看得長遠。

      如今,田中秧“田間學校”還與重慶市農業(yè)廣播電視學校梁平區(qū)分校合作,把更多市級區(qū)級專家請到田間地頭,開設農技培訓課程。

      “我們有專職教師4人、兼職教師132人,免費為‘田間學校’提供教師資源對接。我們還為各類‘田間學校’提供支持,以便他們擴大培訓規(guī)模,助力新農人培養(yǎng)。”重慶市農業(yè)廣播電視學校梁平區(qū)分校校長陸順燕說。

      

      【編輯點評】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加強農民技術技能培訓,壯大農村各類專業(yè)人才和實用人才隊伍。從田間地頭來、到田間地頭去,“田間學校”以更為系統(tǒng)化的授課方式,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讓越來越多農戶掌握新技術,會種地、種好地。

      《 人民日報 》( 2025年03月25日 02 版)

    (責編:袁菡苓、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