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字號”創新成果不斷涌現,創新高地加速長成
“科幻場景”正在變為“產業實景”

從成都市中心天府廣場出發,沿著城市中軸線天府大道一路向南,約1個小時車程,便來到了興隆湖。
放眼整個四川,很難找到這樣一塊“含科量”如此之高的區域:漫步湖畔,中國科學院成都分院、天府興隆湖實驗室等高校、科研院所錯落分布;穿梭其中,海康威視、英特爾等科技企業匯聚于此……
2015年1月,成都市委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出在天府新區建立成都科學城,一顆科技創新的“種子”在此生根發芽。2023年5月,成渝(興隆湖)綜合性科學中心正式揭牌,賦予了興隆湖區域新的定位,讓其成為全國乃至全球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
10年過去了,這片曾經名不見經傳的洼地,如今已經成長為四川乃至西部創新高地。近日,記者走近興隆湖,探尋這里以科技創新引領未來發展的密碼。
A
從“白紙作畫”到“創新高地”
“我們幾乎是在一片白紙上作畫。”四川天府新區科學技術局主要負責人羅鵬指著一棟棟沿湖矗立的樓房說,10多年前,這里曾是鹿溪河流域的一處滯洪洼地。
時間回到2015年,那一年,成都市委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出在天府新區建立成都科學城,并規劃布局獨角獸島、天府新經濟產業園、鳳棲濕地產業園、鹿溪智谷科學中心和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基地等5大產業社區。
一顆孕育著科技創新的“種子”,悄然在這片土壤中種下。
湖畔北岸的天府新經濟產業園,是興隆湖沿岸最先“長”出來的一片建筑。在這片建筑中,有一座有“清華大學”標識的樓宇格外顯眼,這里是清華四川能源互聯網研究院的辦公地。
作為四川省校合作落地的第一個科研機構,清華四川能源互聯網研究院于2016年落戶四川天府新區,并于1年后搬到了興隆湖畔,是最早一批來到這里的科研院所之一。
“那時候這里還很荒涼,人也不多,樓下只有兩三家餐廳。”雖然生活不太便利,但研究院黨政辦公室副主任胡藝凡卻十分清楚來這里的目的:就是將清華大學能源學科優勢和四川的清潔能源稟賦結合起來,把四川清潔能源潛力轉化為推動能源低碳發展的生產力。
運行9年,清華四川能源互聯網研究院持續推動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建設,開展能源互聯網前沿研究和產業培育。除了創新的突破,他們還培育孵化了20多家科技型創新企業,其中一部分落在了興隆湖畔。“和我們一街之隔就有一家,四川易沖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準獨角獸企業。”
在東岸,一座蜿蜒曲折的白色建筑映入眼簾,這里是成都科創生態島,已經吸引了19家科創企業入駐,成為成都科創新的地標。
沿著成都科創生態島往北,行至群賢街,有一片紅色建筑,是2021年12月從華西壩搬到鹿溪智谷科學中心的中國科學院成都分院,這一片紅,被稱為“學院紅”。
如同街名一樣,這里可謂群賢畢至,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所、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簡稱成都山地所)、中國科學院成都文獻情報中心……每一棟建筑都是科創領域的“金字招牌”。
同樣向興隆湖聚集的,還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在東南岸,坐落著一顆造型獨特的“藍寶石”建筑——國家超算成都中心。它正以每秒鐘10億億次的運算速度,成為支撐四川未來發展的“最強大腦”。據該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已與超過1700個用戶建立合作,涵蓋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災害預警等30多個領域。
“實驗室”“大裝置”“國家隊”“高校圈”等科技力量的匯聚,讓興隆湖成為全國最具活力的科創區域之一。目前,在興隆湖周邊,已經集聚“中科系”“中核系”“航發系”“中物系”等國家科研機構27家,落地國家級創新平臺35個,逐漸成長為四川乃至整個西部的創新高地。
B
從“單打獨斗”到“協同作戰”
從一間格子間辦公室起步的初創企業,發展為如今有近百人團隊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談到企業的發展,成都匯蓉國科微系統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汪宗福認為,一個重要原因是創新協同。
匯蓉國科從事的行業是低空安全領域,具體來說,就是通過科技創新,搭建一張低空監管網,讓低空經濟“飛”得更安全。“我們的目標有兩個,一是看得準,為飛行器提供精準實時的信息,二是要管得住,護航低空經濟的安全。”汪宗福說,這需要研發出能夠實時掌握低空飛行器位置、速度、高度等信息的監測系統等設備,搭建起低空經濟“感—知—控”的平臺。
想要實現這一目標,需要產業鏈上下游的協同創新。“這里的上海交通大學四川研究院、四川天府新區北理工創新裝備研究院,將提供技術支撐,解決研發中的難題;這邊是成都空御科技有限公司,是我們產業鏈上的合作伙伴,將共同推動低空安全管控產品的研發與應用。”汪宗福指著一張興隆湖的地圖說,越來越多的合作伙伴來到興隆湖,也讓企業的研發進入了“快車道”。“我們的低空交通安全服務系統已投入使用,‘低空數字警察’系統也即將推出,未來,我們還將和其他伙伴一起,共同推動低空經濟飛得更好、飛得更穩。”
離成都匯蓉國科微系統技術有限公司不遠,是四川天府新區北理工創新裝備研究院。記者見到該研究院副院長封欽柱時,他正準備參加一場低空經濟產業聯盟的研討會。
“在特別正式的場合,大家往往都很拘謹,一些好的思想就碰撞不出來。但是沙龍、茶話會等更輕松、更隨和、更日常的對接方式,把優質科研機構的技術骨干和負責人聚在一起,讓大家可以聊聊新的應用場景、共同布局一些課題項目。”封欽柱介紹,在興隆湖周邊,不只有低空經濟產業聯盟,還有衛星互聯網產業聯盟、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聯盟等多個產業聯盟,這些聯盟將大家匯集在一起,共同解決創新鏈上的痛點、產業鏈上的堵點。“過去是單打獨斗,現在是協同創新,彼此之間的合作不僅僅是技術上的互補,更是產業鏈上的深度融合,我們在這里,就實現了毫米波、空天遙感、干涉測量等相關技術成果就地轉化和企業孵化。”
創新協同不僅促進科研院所與企業的緊密合作、產業鏈上下游的深度融合,還將實現科學技術跨越發展。
國家超算成都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他們和多個高校、科研機構、創新平臺展開了合作。“比如我們和成都山地所合作,搭建了山地災害風險模擬與險情預報平臺,可以為我們提供更精細化、精準化的災害預測預報;再比如,我們還聯合成都智算中心,實現了DeepSeek蒸餾系列模型高效微調、推理部署的應用適配。”
C
從“創新場”到“試驗場”
機器人潛入湖底,定期巡航,觀察魚、蝦等動物,水草等植物的生長情況,監測水底生態數據,養出一湖“清水”;“低空數字警察”仰望著天空,一旦發現“黑飛”目標,便立即發出預警,守護一片“藍天”;按動一個按鈕,便能穿越時空,“近距離”觀看海南溪流、版納雨林、昭覺草甸、敦煌荒漠等不同地區的兩棲爬行動物……這些科幻電影的場景照進現實,其背后離不開場景的創新。
“科創企業的產品,需要不斷試錯和迭代,所以找到應用場景來試,收集反饋,再來打磨改進產品,這個過程非常重要。”天府新區科學技術局負責人說,因此他們將通過持續開放真實的市場場景資源,吸引更多企業參與技術落地和產品創新,加速培育新質生產力。
這一點一些企業感觸頗深。去年9月,成都曉多科技有限公司帶著自研大模型來到興隆湖。到哪里去尋找合適的應用場景,成為他們面臨的一個難題。“當我們的大模型在泛政務場景里生成出來之后,這里率先開放自己的場景,讓我們推動成果轉化。”曉多科技政企業務總監宋建回憶,以此為起點,他們的產品逐漸實現了從消費零售到智慧園區、智慧政務場景支撐的業務拓展和延伸。
汪宗福和宋建有著相同的感受。“如果沒有各方協調為企業開放試驗場,很多技術可能至今都會困在實驗室里。”去年,匯蓉國科研發抱著試一試的態度提出場景訴求,沒想到這些訴求很快得到解決,他們的產品不僅接入市級低空管理平臺,更協調讓企業參加大型活動安保實戰。“4個多月的場景淬煉,讓我們產品完成了多次迭代。”汪宗福說,得益于開放場景作為試驗場,實驗室的技術就能很快變成生產線的產品。
這里不僅是“創新場”,也是“試驗場”,場景創新將“政策輸血”轉向“機會賦能”,一個個“川字號”的科技產品正從興隆湖畔噴涌而出。利好還在繼續,3月10日,成都市首批場景需求——2025天府新區興隆湖區域20個科技創新應用場景發布,以環興隆湖區域發布首期科技成果應用場景清單,聚焦人工智能、機器人、低空經濟、無人駕駛、智慧交通等領域,幫助科技企業精準匹配市場、拓展合作渠道,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這也意味著,未來,在興隆湖,將有更多的“科幻場景”變為“產業實景”。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高杲 尹夢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