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mc4e"></ul>
  • <ul id="smc4e"><sup id="smc4e"></sup></ul>
    <ul id="smc4e"><sup id="smc4e"></sup></ul>
    <ul id="smc4e"></ul>
  • <ul id="smc4e"></ul>
  • <abbr id="smc4e"></abbr>
  • <strike id="smc4e"></strike>
  • 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四川發現“黃龍百合” 現存成熟個體不足30株

    2025年03月25日08:27 | 來源:四川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四川發現“黃龍百合” 現存成熟個體不足30株

    黃龍百合。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供圖

      近日,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聯合黃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以下簡稱黃龍管理局),在保護區內發現了全新的百合屬植物物種——黃龍百合,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國際植物分類學期刊《PhytoKeys》。這也意味著,中國百合家族正式增添新成員。

      黃龍百合有何特征?四川作為百合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發現新成員有何意義?記者采訪了研究團隊。

      分布面積僅為0.5平方公里

      被建議列為“極危”物種

      實際上,發現新物種并不是指發明或創造一個新的品種,而是指發現一個未被記載和認識的生物后,經過科學嚴謹的系統研究確立了身份,形成學術成果并正式發表在學術期刊上介紹給公眾。

      在2022年收到黃龍管理局巡護團隊在野外調查中發現疑似新物種的消息后,2023年夏天,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連同黃龍管理局團隊進山采樣,再將植株帶回實驗室,研究團隊進行嚴謹的鑒定流程。

      首先通過形態學對比,確認可能的近緣物種,縮小范圍。這個過程沒有耗費研究團隊太長時間,從外觀看黃龍百合比較明顯的特征是,花瓣呈反卷狀,顏色偏黃。“這在中國的百合屬里屬于少數。”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高云東說,很快,研究團隊初步確定了種類接近的“親戚”,同樣帶有反卷花瓣的馬塘百合、單花百合等。

      經過更加精細地解剖分析,研究團隊發現黃龍百合的花被長度偏短,莖上葉片分布更為平均;在花瓣外輪片、內輪片、雄蕊、柱頭等器官上均有差別。“對花的外觀更為細致地分析,有助于了解植物的傳粉者,以提供更多信息,利于后續工作的開展。”高云東舉例,比如昆蟲傳粉需要同時接觸柱頭和花藥,柱頭的長短就能決定傳粉者的體型,而傳粉者在物種的繁育過程中可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高云東回憶,發現黃龍百合的地區是個無人區,從公路邊徒步到該區域要7個多小時。它們主要分布在高海拔峽谷、山溝向陽的草坡。

      在保護區內,研究團隊發現黃龍百合僅存3個分布點。其中一處,已在2023年被泥石流嚴重破壞。經過估算,現存成熟個體不足30株,分布面積僅為0.5平方公里。根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標準,黃龍百合被建議列為“極危”物種。

      新物種的發現

      為制訂生物多樣性保護計劃提供依據

      高云東表示,黃龍百合的發現和研究,對于豐富植物多樣性和東亞百合屬研究具有深遠意義。

      在形態學判斷的基礎上,研究團隊進一步開展了分子系統發育分析,明確了該新物種的獨立物種地位及系統位置。結果顯示,黃龍百合屬于百合屬的尖被百合分支,大概包含10個成員。該分支成員分布從秦嶺大巴山區的中山闊葉林,向西延伸到橫斷山區并最終到達喜馬拉雅地區。

      而此次在黃龍自然保護區發現黃龍百合,剛好填補了秦嶺以西及橫斷山脈交匯處的地理空白。“對于我們下一步深入研究百合屬植物在高山環境下的適應性進化機制有著重要作用。”基于該物種發現的區域和花被片顏色,研究團隊將其命名為“黃龍百合”。

      每一個物種都是生態系統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新物種的發現,既印證了四川的生物多樣性,也有助于完善對整個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認識,為下一步制訂生物多樣性保護計劃提供依據。

      黃龍管理局工作人員介紹,黃龍百合生長環境會由于暴雨、泥石流不定時產生滑坡。對于這個“極危”物種來說,保護已經刻不容緩。

      高云東介紹,一方面,要對現有分布點持續做好監測,實時記錄生長動態和生存環境變化,并積極探索進行棲息地修復。另外,還要對植株本身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尤其是傳粉有效性、結實率、種子萌發度等,確定其傳粉者,為下一步遷地保護和種群復壯做準備。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陳俊伶

    (責編:袁菡苓、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