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mc4e"></ul>
  • <ul id="smc4e"><sup id="smc4e"></sup></ul>
    <ul id="smc4e"><sup id="smc4e"></sup></ul>
    <ul id="smc4e"></ul>
  • <ul id="smc4e"></ul>
  • <abbr id="smc4e"></abbr>
  • <strike id="smc4e"></strike>
  • 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為川酒嚴選一粒好種

    2025年03月25日08:25 | 來源:四川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為川酒嚴選一粒好種

    四川每年生產超過170萬千升白酒,消耗原糧100多億斤,但釀酒原糧自給率不足20%。

    白酒大省原糧短缺,關鍵在于釀酒專用糧品種品質指標不明確,重大專用糧新品種缺乏。在四川省“十四五”生物育種重大科技專項支持下,2022年,省農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牽頭實施“綠色高效釀酒專用糧重大新品種培育”項目,解決釀酒原糧的品種供給、品質提升和生產技術問題。

    近日,“綠色高效釀酒專用糧重大新品種培育”項目2024年度工作總結會舉行。項目實施以來,四川原糧短缺問題解決成果如何?

    實現釀酒專用品種“零的突破”

    “川酒”是四川傳統優勢產業,產量及營業收入占全國一半以上。但多年以來,省內宜賓、瀘州等釀酒高粱、小麥傳統種植區域面臨品種老化、產量品質下降、種糧效益低的困境,“川酒”原糧仍需大量從省外調入。產地呼吁,急需更適合四川種植條件的突破性新品種,種出酒企需要的高品質原糧。

    “在項目啟動之前,四川每年審定的小麥、水稻和玉米品種中,沒有一個是釀酒專用品種。”省農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所長蔣開鋒說。

    對此,項目對質量標準、新品種培育、配套技術和推廣面積提出了具體考核目標。例如,建立1項釀酒原糧品質質量標準,培育4個綠色高效釀酒專用重大新品種(高粱、水稻、小麥、玉米品種各1個),研制多套釀酒原糧高產綠色高效栽培技術體系,在白酒主產區建立綜合集成創新示范基地,推廣新品種100萬畝。

    四川原糧要進入酒企,首先就要統一質量標準。項目組聯合瀘州老窖、郎酒、五糧液等四川主要白酒企業,制定了瀘州、宜賓、自貢、內江川南四市區域性地方標準《川南糯紅高粱質量分級》。同時,聯合劍南春、金雁、東圣等德陽白酒企業,制定了團體標準《德陽濃香型白酒釀造原料—高粱》。

    新品種培育是核心任務。“釀酒專用糧的各項品質指標要求非常復雜。例如,高粱要看總淀粉、支鏈淀粉、粗蛋白、粗脂肪、單寧等數據,水稻要看糙米率、整精米率、總淀粉、蛋白質。”蔣開鋒說,項目組利用基因編輯技術等育種新方法,育成了9個釀酒專用新品種并通過品種審定(登記)。

    此外,釀酒專用稻品種旌康優珍釀“頭季+再生季”高產氮肥優化施肥技術、高粱“佳釀紅19”綠色高效的密肥耦合模式等一批配套種植技術也相應落地。

    40多萬畝基地新增原糧900多萬公斤

    有了品種和技術,產量表現到底如何?品質能過酒企審核嗎?

    來自示范基地的成績給了種植戶信心。在瀘州市瀘縣,釀酒高粱“佳釀紅19”百畝連片示范中實現平均畝產281.76公斤,比對照品種增產13.3%。在綿陽市三臺縣,釀酒小麥“綿麥902”、“綿麥905”實現平均畝產586.36公斤,較全縣平均單產提高80.97%。

    在瀘縣百和鎮,瀘州市金糧源智慧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引進“佳釀紅19”等新品種種植了3500多畝釀酒高粱。“去年基地平均畝產450斤,比使用傳統品種平均畝產350斤—400斤高了不少。另外,3500畝高粱全部和瀘州老窖簽訂了訂單協議,去年賣到了一斤4.2元,普通高粱一斤只有3元到3.5元。”公司相關負責人周雨說。

    品質也得到了酒企認可。“旌康優珍釀”“川久香糯”“綿麥905”被宜賓五糧液有機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推薦為2025年“五糧液釀酒專用糧定制基地種植品種”。“佳釀紅19”“宜糯優616”等5個品種被四川省釀酒專用糧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推薦為2025年“釀酒專用糧主導品種”。

    “項目實施以來,育成的釀酒專用糧新品種累計推廣共40多萬畝,實現新增原糧900多萬公斤,新增效益4000多萬元。”蔣開鋒說。

    盡管高粱、小麥釀酒品種選育取得了突破,但不同品種間還存在短板。例如,制定的標準主要集中在高粱,符合全部指標的釀酒玉米品種還未突破,多數企業對水稻、玉米專用品種釀酒品質認知不夠。

    “下一步,項目組將制定完善其他釀酒原料的質量標準,加強與多糧型酒企合作,繼續釀酒專用糧育種新材料的創制和重大新品種的培育,爭取再推廣30萬畝以上新品種。”蔣開鋒說。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闞瑩瑩

    (責編:袁菡苓、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