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四川盆地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
從萬余件文物探尋六七千年前蜀人生活

六七千年前蜀人的生活是什么樣的?他們用什么、吃什么?在廣元市朝天區中子鎮,有一處比三星堆還早2000多年的遺址——中子鋪遺址,這里出土的1萬余件文物給出了答案。
3月19日,記者前往中子鎮探訪中子鋪遺址。中子鎮地處四川與陜西的交界地帶,一直都是蜀道的一個大驛站,因而又被稱為中子鋪。35年前,一名考古工作者的細心發現,讓中子鋪遺址得以走進世人視線。
填補一項文化空白
朝天區文管所工作人員羅彬介紹,中子鋪遺址包括早、晚兩期文化遺存,其中以細石器為代表的遺存是遺址的主要內涵,專家將其命名為“中子鋪文化”。經碳-14測定,遺址早晚兩期年代距今7000年至6000年,比三星堆文明還早2000多年?!翱脊艑<乙恢抡J為,中子鋪遺址是四川盆地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也是四川域內發現的文化特征突出、遺物最為豐富的一處細石器遺址,填補了我國南方無細石器文化的空白,與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等同步?!?/p>
2019年,中子鋪遺址被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在,中子鎮中子鋪社區每天有專人巡山,確保遺址安全。中子鋪社區居委會主任陳海元說:“社區居民都為家鄉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而驕傲,越來越多人自覺參與到保護行動中?!?/p>
建起一個專題博物館
在中子鋪遺址西北方向,矗立著一座紅色建筑,這是去年10月開館的中子鋪細石器考古博物館。它也是目前全國唯一的細石器專題博物館,共展出文物1000余件,不僅有中子鋪遺址出土的文物,也有其他地方出土的細石器。
走進博物館,講解員趙春菊帶著記者先后參觀了驚鴻一現、先民足跡、地球家園、傳承保護4個展覽區域,了解中子鋪細石器的發展、細石器的全球化、細石器的傳承和遺址守護等內容。
趙春菊介紹,中子鋪遺址發掘出土的細石器多以黑色燧石為原料,也有少量的石英巖,專家推測中子鋪遺址當年是一個細石器加工作坊。
記者看到,這些細小的石器,有的是尖尾、有的是平尾?!凹馕策m合做箭頭,平尾可以鑲嵌在骨桿或木桿上成為復合工具,都是當時狩獵、擊殺、搏斗、采集用的生活器具?!壁w春菊介紹。
在博物館里,記者還見到了一些紅褐色陶片?!疤掌纳白宇w粒非常粗糙,當時未燒成型,證明火候不夠。”羅彬介紹,罐、碗、小三足器等陶片的發現,證明中子鋪遺址具有新石器時代早期階段文化的某些特征,“說明當時這里的人們已經可以制作壇壇罐罐碗碗杯杯了,可以吃熟食存余糧了。”
博物館二樓入口處,大屏幕上一直閃動著不同的館藏文物。為了讓文物“活”起來,博物館設置了游客互動區。游客只需用手輕觸屏幕,選中自己喜愛的文物,就能了解文物具體信息,并生成明信片,既可掃碼收藏電子版,也可打印實體版。同時,博物館還推出陶器制作體驗和研學內容,讓更多人了解中子鋪文化。為更好保護遺址,促進文旅融合,未來中子鋪遺址所在的營盤梁山體將建成遺址公園。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敏 廣元觀察 袁茹莉 高志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