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10株古樹名木如何保護?四川劍閣有這些探索

古樹名木保護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載體,劍閣縣作為全國首批古樹名木保護試點縣,如何守護“綠色國寶”,又如何將古樹名木資源轉化為助力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動力?3月21日,在“萬千氣象看四川·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劍閣專場現場,劍閣縣委副書記王仕雄給出答案。
劍閣是古蜀道的重要節點,現有古樹名木12510株,最高樹齡達2300年,古樹名木數量及平均樹齡均居全省首位,其中尤以翠云廊古柏最具代表性。
“一樹一檔” 古樹名木老有所養
一萬多株古樹名木怎樣精準管護?
“劍閣的每一株古樹名木都有電子身份證。”王仕雄介紹,為了讓古樹名木生長更健康,劍閣縣堅持“老有所養”,在全域開展古樹名木大普查,編制古柏保護十年規劃,給每一株古樹名木建立起電子信息檔案,實施掛牌保護、身份識別,實現“一樹一檔”精準管護。
最高樹齡達2300年,古樹名木的健康如何保障?
“全覆蓋開展古樹‘健康體檢’。”王仕雄說,近年來,劍閣縣制定了全國首個古柏養護與復壯技術規程地方標準,采取“一樹一策”,先后投入近7000萬元進行科學“治療”,救護復壯瀕危衰弱古柏。
此外,劍閣縣還加大人力、智力投入,建立古柏保護專家工作站,健全縣鄉村組戶網格管理體系,實現每一株古柏都有人守護。
目前,最具代表性的古柏“劍閣柏”已入選中國最美古樹,翠云廊入選全國最美古樹群。
承古制建新規 接力綠色責任
在劍閣縣,人們對古柏的守護,早已融入血脈,“官民相禁剪伐”“交樹交印”等古制從明朝延續至今。
如何把古樹名木保護好,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好?
王仕雄介紹,近年來,劍閣縣傳承“官民相禁剪伐”治理智慧,與落實林長制有機結合,創新完善離任交接“交樹交印”制度,發布離任交接管理規程,細化“交樹”內容、擴大“交印”范圍、規范“交責”程序,“實現了從‘交數’到‘交樹’、‘交接’到‘交責’的有效轉變。”
去年,劍閣縣入選全國首批古樹名木保護試點縣。
劍閣縣建立了翠云廊古柏保護專項基金,持續開展“我為蜀道植棵柏”“手牽手護古柏”等公益活動,積極動員社會力量參與古樹名木保護。
翠云廊成熱門打卡地 古樹名木“活”起來
“10萬人次。”新聞發布會上,王仕雄向大家公布了去年徒步古蜀道的游客數量。
蜀道翠云廊劍閣段,以劍州古城為中心,北至昭化、南抵閬中、西達梓潼,貫通劍閣境內9個鄉鎮,總里程151公里,現存古柏7778株。雨后的古蜀道,空氣清新,非常適合徒步漫游。
怎樣找到一條人與古樹名木和諧共生的路子?
“我們重保護、活利用,讓保護與發展更協同。”王仕雄介紹,劍閣建成全國首個古柏博覽館,全省首個生態博物館,建成3個古柏保護示范小區,讓更多人了解古柏、認識古柏、愛護古柏。
如何推動古關、古道、古柏走向世界?劍閣縣向深挖古柏歷史文化要答案,推出打造“古蜀道徒步游”、山地馬拉松、自然巖壁攀巖賽等,打造地域賽事品牌,讓世界級資源產生世界級流量。(川觀新聞記者 張敏)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