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高新區:基層人大賦能社會治理的“石羊實踐”

如何將“制度優勢”轉化為“家門口的幸福增量”?43名市、區人大代表在成都市高新區石羊街道通過“小站點+大網絡”的方式,將履職軌跡與助企紓困、民生實事、矛盾調處等基層治理工作密切交織。
據了解,利用現有黨群服務中心、文化活動中心及園區樓宇服務站等場所,石羊街道構建“1+3+14+N”人大代表家站體系,以街道人大代表之家為中樞,以三盛片區、交子片區、三元片區3個區域中心人大代表聯絡站為支點,14個社區為基點,探索在產業園區、樓宇商圈建立多個特色聯絡點,實現“15分鐘民主圈”全覆蓋。
市、區兩級人大代表全員入駐并亮身份履職,制定《代表履職檔案》等5項制度,推行“三有三進”工作法(有陣地、有人員、有機制;代表進網格、服務進樓宇、智慧進云端)。今年以來,人大代表通過“進家入站”“小區愛鄰議事日”等收集并解決民生訴求36件,推動轄區便民服務、農遷安置院落電梯安全運行等8項民生工程落地。
此外,石羊街道依托街道城運中心智慧平臺,于2023年創新推出了社會治理端便民服務小程序——小羊家園。該平臺設立意見收集、法律咨詢、代表活動、代表風采等功能版塊,居民訴求15個工作日內必響應。同時,智慧系統自動生成“民意熱力圖”,推動物業服務、違章搭建、噪音擾民等高頻訴求優先辦理。
平臺上線以來,累計處理建議89條,形成代表建議10件,其中《關于推進農遷安置院落電梯安全運行的建議》已轉化為街道2025年民生實事項目,為保障居民安全乘坐電梯發揮了積極作用。
區人大代表劉娜是一名幼兒園園長,她在日常教學和調研中發現,只有家園共育才能更好促進孩子健康成長。這一想法與石羊街道構建科學“家園社”共育體系的工作思路不謀而合。
針對3—6歲家庭教育痛點,石羊街道人大工委聯動教育專家、社區骨干,在調研家庭需求、整合教育資源、組織專家研討等基礎上,編寫出《家在石羊·“育”見未來——3至6歲幼兒家長教育指導手冊》。目前,已在新街、府盛等社區開展“家長工作坊”12場,培養“種子教師”23名,惠及600余個家庭。下一步,“家長工作坊”將全覆蓋惠及14個社區,打造“15分鐘育兒服務圈”。
在石羊街道,基層人大的實踐不僅體現在制度設計中,更融入民生實事、助企紓困、家園共育的細節里。這里正用“家門口的民主實踐”,書寫著基層治理現代化的生動答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