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mc4e"></ul>
  • <ul id="smc4e"><sup id="smc4e"></sup></ul>
    <ul id="smc4e"><sup id="smc4e"></sup></ul>
    <ul id="smc4e"></ul>
  • <ul id="smc4e"></ul>
  • <abbr id="smc4e"></abbr>
  • <strike id="smc4e"></strike>
  • 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核查評估進行時 成都“水利活化石”湔江堰申遺

    2025年03月20日10:03 | 來源:成都商報電子版
    小字號

    原標題:核查評估進行時 成都“水利活化石”湔江堰申遺

    湔江堰——這座從《華陽國志》竹簡中走出的“水利活化石”,正以兩千余年未間斷的文明脈動叩擊著人類遺產的圣殿。

    3月18日,記者從彭州市獲悉,成都市彭州市人民政府已向中國國家灌溉排水委員會提交了《世界灌溉工程遺產中國候選工程申報書——湔江堰》和《關于申報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的支持信》,并已通過形式審查,正式向“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發起沖擊。

    “灌排兼用,平分春水”

    三大體系呈現“水利活化石”

    湔江堰位于彭州市丹景山鎮,是一項地表水(湔江)和地下水(中下游泉塘群)雙水源互濟的自流型灌溉工程,約創建于公元前141年,目前湔江堰的灌溉面積約為16.216萬畝。

    作為我國水利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灌排兼用,平分春水”是湔江堰治水哲學的核心,體現了古代治水者對水資源合理分配和利用的思考。

    據彭州市相關負責人介紹,此次申報的遺產體系及保存現狀包括水利工程遺存、非水利工程遺存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三大部分。

    水利工程遺存包括渠首樞紐、渠系工程、堤防工程、閘壩工程、泉源工程等。其中石埂村古河堰為古濛陽河堤岸,原為湔江主河道,歷史上曾多次泛濫改道;泉源工程則遍布湔江堰灌區的中下游,包括高堰子、觀音泉、雙泉凼等357眼泉塘,泉水匯流成境內的黃土河。

    非水利工程遺存包括水利管理建筑設施文翁祠、古橋、古渡口、古村落、文獻檔案及碑刻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其中文翁祠建于清代,現已建設為文翁紀念館;古橋包括關口文瀾索橋、建于明代萬歷年間的鳳儀橋和建于清代的集埝橋;古村落有辛亥元勛尹昌衡的故里昌衡村;碑刻有光緒十九年的修四合堆碑告示碑、天彭山上的清代摩崖石刻,這是灌區內小堰規模及其管理的實證。

    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古蜀王開明治水的傳說、劉皇叔與香水井的傳說、文翁的故事、石洞堰燒燈的民俗。此外,還有其他周邊遺存,如丹景山、天彭門、鎮國寺白塔、白衣庵廟等。

    “湔水九分”

    孕育更多文化、生態、旅游價值

    據悉,湔江堰是一種典型的雙水源互濟的水資源調配模式。它巧妙地利用西北高東南低的地理優勢,采用平梁分水的技術方法,形成“湔水九分”的水網脈絡,解決了湔江來水四季不均、春旱夏澇的狀況;并依托地下水淺的優勢,挖掘了300余眼自流泉塘,將水源不穩定的劣勢變優勢;同時采用卵石拱建造技術,做到下面引水上面種田。

    四季平衡穩定的水源,對社會經濟價值不言而喻,也讓歷史文化價值凸顯。湔江流域是古蜀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揚雄《蜀王本紀》提到的魚鳧即在彭州;三星堆遺址位于古湔江主流河道馬牧河畔,據相關記載,制作三星堆諸多器物的玉、金、銅等材料都出自龍門山脈。

    如今的湔江河谷旅游區更是湔江治水生態價值的充分體現。良好的森林河谷孕育出豐富的生物多樣性,這里擁有“國花”牡丹和“國寶”大熊貓兩個IP,一年四季雪山映照、百花盛開,擁有丹景山、海窩子古鎮、白鹿音樂小鎮、寶山溫泉度假區等多個知名旅游景點,已成為成都當之無愧的“后花園”。

    據彭州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國家灌溉排水委員會專家組一行已前來開展核查評估,國內評審結果預計今年5月初就能公布,順利通過后,將向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發起最后的沖擊。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董馨 實習記者 王梓棋

    (責編:袁菡苓、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