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mc4e"></ul>
  • <ul id="smc4e"><sup id="smc4e"></sup></ul>
    <ul id="smc4e"><sup id="smc4e"></sup></ul>
    <ul id="smc4e"></ul>
  • <ul id="smc4e"></ul>
  • <abbr id="smc4e"></abbr>
  • <strike id="smc4e"></strike>
  • 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高校創新人才的培養,助《哪吒2》登上動畫片巔峰

    四川高校的萬鱗甲這樣鑄就

    2025年03月19日07:52 | 來源:四川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四川高校的萬鱗甲這樣鑄就

    “四川造”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簡稱《哪吒2》)至今還在不斷刷新影史紀錄。

    在電影中,東海龍宮三太子敖丙出戰前,整個龍族取下自己身上最堅硬的鱗片做成萬鱗甲披在他身上,護他周全。而電影之外,《哪吒2》的誕生不僅是全國動畫產業鏈的一次聯合作戰,也是四川高校畢業生在文化產業領域的一次集體亮相,他們憑借扎實的專業知識、過硬的技術能力和不懈的創新精神,成就了這部國產動畫的“萬鱗甲”。

    這次亮相,展現了四川在高校人才培養方面的扎實功夫。近年來,四川高校緊密結合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區域經濟發展重心,在學科建設、人才培養體系完善、師資能力提升等多方面不斷創新探索、苦練內功、提質增量,為創新人才培養注入強勁動力。

    近日,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走進四川高校,解鎖創新人才培養的三組密碼。

    密碼1 學什么

    從高校課表 看“博”與“精”的平衡之道

    在電影《哪吒2》的制作團隊中,無論是醫學生跨界成為動畫電影導演的餃子,還是工科生轉型為音樂制作人的阿鯤,這兩位四川高校畢業生的表現都讓人眼前一亮。

    記者走進他們的母校四川大學和電子科技大學,以及《哪吒2》背后更多的四川高校,從一張張本科學生課表中發現,像餃子導演這種種豆得瓜的“意外”,實則暗含著人才培養的深層邏輯。這就是“博”與“精”的平衡之道,“博”是開闊的知識橫截面,“精”是扎實的學科縱深感,二者缺一不可。

    通識課表

    川大有百門核心課程

    張皓元是川大物理學院大一學生,打開他的課表,這學期一共是10門課,其中8門必修、2門選修。必修課中,既有物理學基礎課《熱學》《電磁學》,也有公共基礎課,而張皓元最喜歡的是選修課《改革開放史》和《法醫世界:全球大案深度剖析》。

    《法醫世界:全球大案深度剖析》是川大非常受歡迎的通識課,一個學期就有4000多名學生參與“搶課”。“這門課涉及命案犯罪現場、法醫病理學等多方面的知識,主講老師不僅有四川大學華西基礎醫學與法醫學院的老師,還有來自成都市公安局的資深法醫。”張皓元告訴記者,這門貌似與他的專業毫不相關的課,讓他探索到了全新領域,“學得很過癮”。

    “通”不是通用,而重在貫通;“識”不僅是知識,更重在見識。在四川很多高校看來,通識教育是“打底色”的教育,強調學生分析歸納和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

    四川大學通過構建人文與藝術、自然與科技、生命與健康、信息與交叉、責任與視野五大通識模塊課程群,全力打造100門通識教育核心課程,著力涵養學生人文情懷,增強學生民族精神和社會責任感。

    同樣,在電子科技大學,音樂制作人阿鯤曾總結過母校對自己的影響:一是科學的思維,二是豐富的途徑。

    “我的古典樂基礎和創業的起點,都是在電子科技大學!”阿鯤入校后加入了學校交響樂團,后來又加入電聲樂團擔任鍵盤手。理工科的專業課與音樂藝術看似不搭,但阿鯤卻將電子信息技術運用在電子音樂制作實踐中。

    專業課表

    培養與產業需求對接的專業技能

    在大學教育里,如果把通識教育比作大廈的地基,專業教育則是大廈的主體結構,讓學生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有專長。

    走進四川師范大學影視與傳媒學院的數字攝影棚,一堂運動捕捉與角色動作的專業課正在進行。從這個“藍箱”實驗室里走出的許多創作者,也深度參與了《哪吒2》的制作。

    學院數字媒體藝術系影視特效方向負責人孫麗芳老師介紹說,這堂課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包括傳統動畫制作過程當中的運動規律、學生對運動捕捉技術的掌握能力等,帶領學生去更好地接觸行業前沿。

    小哪吒的配音演員呂艷婷是四川電影電視學院的老師。作為學校“配音提高班”的專任教師,她認為要上好專業課必須了解行業需求,而最快速、最準確的方法就是把自己先“丟”到這個行業中去。

    2022級播音主持專業的李默冉是呂艷婷的學生,目前在讀大三。打開她的專業課表,大一、大二時,她的專業課包括《主持人思維》《播音創作》《電視一體化制作》等。大二下學期,李默冉通過選拔進入“配音提高班”后,她能及時了解當下的市場需求,比如當下熱門的短劇、動畫、游戲等,對配音也提出了新要求,“這對我的專業學習來說,帶來了質的飛躍。”

    截至今年,四川電影電視學院的“配音提高班”已經辦了18屆,培養了將近500名學生,成為行業非常認可的一支生力軍。實踐證明,保持對行業和市場的敏銳度,確實是高校有效破解專業教育與產業發展“兩張皮”的方式之一。

    自主課表

    讓學生自主設計專業培養方案

    在基本課程之外,四川一些高校還為學生準備了一份可自主選擇、以學生為中心的“隱藏”課表。這就如同太乙真人給哪吒定制的山河社稷圖,為有特殊潛質的學生在“教育安全區”內提供了個性生長的空間。

    2023年起,電子科技大學開始實施本科生“自主設計個人專業培養方案”。截至目前,學校已有92名本科生自主設計培養方案生效,擁有了“私人定制化”培養方案。

    該學校信息與軟件工程學院2022級學生林哲帆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他原本是軟件工程專業(數字信號方向)學生,基于對人工智能領域的熱愛,他在給自己設計的個人專業培養方案中,置換了5門專業課。目前,林哲帆已經成為廣東一家“大廠”的算法工程師實習生。

    打破傳統教學的條條框框,給學生留下更廣闊的成長空間,這種教學模式的轉變也正在省內其他高校發生。比如西南財經大學實施的“智慧教學”工程,探索“師-生-機”交互教學,配置AI助教,為學生提供“千人千面”的自適應學習機會。

    密碼2 能做什么

    從畢業設計 看“通”與“專”的融合之道

    畢業設計是高校畢業生綜合能力的集中體現,也是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直觀反映。通過跨學科知識整合、實踐導向的教學模式以及產教融合,四川高校在培養更多“通專結合”的人才。記者透過部分畢業設計特色案例,一探四川高校“通”與“專”的融合之道。

    交叉學科多

    推動跨學科畢業設計數量提升

    順應當前社會和產業發展新趨勢,復合型人才越來越受到青睞。

    “復合”一詞,成為不少高校培養人才的發力方向。去年末,教育部公布最新的自主設置交叉學科名單,四川多所高校上榜。交叉學科的產生,推動了跨學科課題或畢業設計在量上的提升。

    去年11月,四川師范大學在遂寧舉辦高校藝術鄉建與聯合畢業設計研討會,100余名設計專業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同探討將“學術研究與鄉村實踐”有效結合。該校廣告學系主任霍治乾直言:“學生通過將畢業設計項目與鄉村實際需求相結合,既為鄉村注入活力,也獲得了寶貴的實踐經驗。”

    學以致用、服務社會,需要廣大學子提高“跨”的能力。這樣的實踐正呈現遍地開花的態勢。

    西南交通大學學生的畢業設計作品《基于云邊協同與大數據預測的易爆品倉庫巡檢機器人》,結合了機械工程、計算機科學和數據科學等多學科知識,展現了跨學科設計的優勢和創新成果;在西華大學,近年不少畢業設計產品受到業界關注,如自行走式精準農藥噴灑車、遙控履帶自動式樹苗栽植機等智能農業裝備。

    專業精

    推動高水平畢業設計層出不窮

    通識教育提高人才素質下限,而專業教育提升人才能力上限。在四川高校,在專業、細分領域,因為多走一步、再深一點,高水平課題或畢業設計如雨后春筍般涌現。

    近日,四川農業大學發布消息,該校土木工程學院“固廢重生”團隊成功研發出一種基于鐵尾礦和偏高嶺土的固廢地質聚合物建材,實現了從工業廢渣到高性能建筑材料的“華麗轉身”。這一課題的成功,不僅攻克了多場景下的專業難題,對建筑行業的可持續發展也具有重要意義。

    再如,2024年(第17屆)中國大學生計算機設計大賽全國總決賽,成都信息工程大學軟件工程學院多位本科生的共同作品《基于進化算法的CNN模型實現雷達圖像外推》,不僅能提供高度精準的雷達云圖預測數據,還在應用方面實現了創新突破,榮獲全國二等獎。

    四川大學建筑與環境學院學生去年的畢業設計作品,《成都市寬窄巷子片區城市綜合體方案設計——地域場所下的透明性營造》,通過現代建筑手法與地域文化的結合,展現了城市更新中的文化傳承與創新。成都紡織高等專科學校學生的畢業作品——“蜀地文化服裝設計”,跳出固定思維模式,將蜀錦、蜀繡等傳統技藝與現代設計結合,驚艷了2024成都時裝周。

    產學研結合

    推動人才與產業無縫銜接

    “通”和“專”其實都是綜合能力的一部分,如何更好實現二者平衡?成都大學動畫系動畫專業的探索就是“去一線”。

    在《哪吒2》《西游記之大圣歸來》等國產動畫制作中,都有成都大學動畫專業畢業生的身影。成都大學影視與動畫學院動畫系主任余洪認為,動畫專業應用性強、發展變化快,“我們的思路是堅持‘產業驅動專業發展’,讓師生在參與產業一線的創作中快速成長。”

    這樣的操作,在四川高校中不是個案。這樣的趨勢,背后離不開頂層設計的推動。

    剛剛結束的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廳廳長陳光浩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直言,電影《哪吒2》的成功有許多因素,但其中一個不能忽視的,就是四川對人才和產業的扶持。陳光浩說,《哪吒2》的主創團隊就在成都的數字文創園,那里先后引進了近6000家數字文創企業,推動四川傳媒學院、四川音樂學院等相關高校與園區企業深化校企合作、產教融合,促進了動畫企業集聚發展。

    成果已經顯現,模式正在擴大。近年來,四川工程職業技術大學與東方電氣集團合作,打造四川省清潔能源發電裝備產學研協同創新平臺,培養清潔能源裝備制造領域的技能人才;四川城市職業學院與多家企業合作,研發的相關技術解決了光伏和風力發電功率輸出不穩定的問題,榮獲2024年金磚國家發明展金獎。

    密碼3 如何用

    從社會實踐 看“融”與“達”的價值躍遷

    大學教育不僅要幫助學生形成系統的思維方式,還要引導他們將思維轉化為行動,成為“既能仰望星空,亦能腳踩泥土”的融達者。

    “融”是指思維的貫通性,“達”是指實踐的達成性。四川高校積極創新育人模式,將實踐課堂延伸至社會大舞臺,為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和區域經濟發展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

    把實踐課堂延伸到廣闊天地

    去年暑假,四川農業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數字媒體藝術專業2021級本科生黃潤則在選擇實習崗位時,并沒想到會參與到《哪吒2》的項目中。來到成都可可豆動畫影視有限公司實習,在他們專業不算新奇,學院早與可可豆、數字天空、博銳尚格、長青松科技等公司合作建立了實習基地。

    黃潤則的學長、藝術與傳媒學院廣告學專業2017級學生唐浩文曾在千鳥動畫就職,參與了《哪吒2》陳塘關大戰部分場景的特效制作。畢業至今,唐浩文自認為職業發展比較順利,很大程度受益于學院對他們實踐實習的重視。大三期間,學院組織他們去重慶探訪文旅產業,每天走訪一家文旅公司,“在大開眼界之余,我更深刻體會到行業的需求,以及我該為自己的未來做些什么。”

    改變傳統教育的“知識灌輸”“與實踐脫節”,第一步就是重構人才培養的物理空間。

    四川農業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通過“請進來”的方式邀請專家學者和企業導師開展指導,并連續三年舉辦設計工作坊;同時組織學生深入企業調研。

    更多高校則把實踐課堂開到了田間地頭、企業車間。

    每到風吹麥浪時節,西華大學現代農業裝備研究院大樓西面的小麥地里,機械工程學院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專業的學生們會親手操作小麥收割機,體驗一把收獲的感覺。授課老師總會對同學們說:“作為涉農專業的學生,我們要把學到的專業知識應用于實踐,在實踐中檢驗理論、得出真知!”

    校企合作從“攜手”到“相擁”

    作為成都可可豆動畫影視有限公司的中堅力量,成都藝術職業大學2003級動畫專業畢業生劉潘在《哪吒2》中擔綱執行制片人。劉潘在校期間,便通過企業項目接觸到了三維建模、特效合成等技術,為他日后的職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成都藝術職業大學大力推行“產業導師制”,與企業合作共建實訓基地、開展聯合項目。通過實際參與項目,學生們不僅學會了如何在團隊中有效溝通、如何在壓力下保持創造力,更重要的是,他們開始懂得如何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操作能力,為未來的職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成都職業技術學院與《哪吒2》的燈光合成合作公司——成都舞之光影動漫科技有限公司,開展了多年的深度校企合作,聯合培養了一大批動漫制作人才。杜茂森和范燁權作為《哪吒2》特效師,負責電影的角色特效、毛發、布料以及角色掛飾的解算。從角色毛發的自然質感,到布料的靈動垂墜,再到掛飾的細節呈現,他們花費大量時間鉆研技術,攻克了諸多難關。

    校企協同育人機制不僅在職業院校中扎根實踐、結出碩果,更在普通高等院校的育人體系中催生出多元創新模式。

    這學期剛開學,西南石油大學化學化工學院2022級卓越班的學生就來到位于山東的一家石化企業開展課題制實習實踐。和傳統實習不同,企業在實際生產中面臨的工程問題被轉化為一個個實習小課題,學生們組成課題組,技術人員、任課教師都是課題導師,現場就能協助學生掌握破題辦法、操作步驟和技術要點。

    “對校企雙方來說,如今的合作不再是停留在表面的攜手,而是共生共榮的‘深情相擁’。”西南石油大學教務處負責人說。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江蕓涵 鐘帆 吳浩

    (責編:袁菡苓、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