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mc4e"></ul>
  • <ul id="smc4e"><sup id="smc4e"></sup></ul>
    <ul id="smc4e"><sup id="smc4e"></sup></ul>
    <ul id="smc4e"></ul>
  • <ul id="smc4e"></ul>
  • <abbr id="smc4e"></abbr>
  • <strike id="smc4e"></strike>
  • 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社會

    兩博主結伴探尋歷史文化遺存 記錄的兩座古橋計劃申請文保單位

    2025年03月06日09:45 | 來源:成都商報電子版
    小字號

    原標題:兩博主結伴探尋歷史文化遺存 記錄的兩座古橋計劃申請文保單位

      近日,網絡博主楊宗翔和溫鑫杰再次相約進行了一次“探秘之旅”。他們來到四川自貢高硐堰閘,沿河邊小道徒步而下,進入內江威遠境內,再經威遠向義鎮肖家街折返堰閘,行至對岸山坡上已廢棄的高硐小學校。一路上,他們用手機記錄下沿途風光、歷史文化遺存,最后通過圖片、視頻和文字發布在各自賬號上。

      二人都是自貢人,原本并不認識,因發布的作品題材相似而結識,并開始結伴探尋。

      他們的探尋也有收獲:當地正在開展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經他們探尋并發布的兩座古橋,現已作為線索登記,計劃申請為文保單位。

      兩博主結伴探尋遺存

      3年創作2000余件作品

      2月28日下午,楊宗翔和溫鑫杰相約來到自貢高硐堰閘,以堰閘為起點,沿河邊小道徒步而下,進入內江威遠境內,經威遠向義鎮肖家街折返堰閘,又行至對岸山坡上已廢棄的高硐小學校。當天行程約3公里,二人用手機記錄下沿途風光、歷史文化遺存,最后將通過文圖、視頻的形式發表在各自的賬號上。

      實際上,在2022年前,楊宗翔與溫鑫杰并不認識,因為作品題材和內容相近,二人從網上互相關注發展成線下“并肩作戰”。

      結伴同行三年,楊宗翔和溫鑫杰共計創作作品2000余件,積累視頻圖片素材數萬份。

      探訪的兩座自貢古石橋

      已被計劃申請為文保單位

      記者了解到,楊宗翔、溫鑫杰在徒步自貢市大安區牛佛鎮時,先后探尋了兩座古石橋——王龍橋和肖瓦橋。

      在楊宗翔的公眾號里,他這樣寫道:“王龍橋是一座清代兩墩三孔石板平橋,由6塊數噸重的石板鑲嵌而成,橋墩鑿成工字型卡槽固定橋板,增強其穩定性。橋墩上鎮津獸是兩個方形龍頭,這在自貢地區是比較少見的……”

      肖瓦橋是一座建于清代的五墩六孔石板平橋。“此橋靠近公路和中間兩墩的地方有鎮水獸雕刻,扁平長的龍腦在自貢地區并不多見……”

      他們通過查閱歷史資料、走訪當地群眾并結合自己的現場觀察,對兩座古橋進行了翔實的描述。作品發布后,引起自貢當地文物部門及相關專家的關注和重視。據了解,目前,自貢正在開展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上述兩座古橋已作為線索登記,計劃申請為文保單位。

      “我們做的不僅僅是自媒體作品,今天的影像或許就是未來的歷史(資料)。”二人告訴記者,以此“日拱一卒”的方式,十年或者二十年后,他們的作品和資料或許就會成為城市發展的見證,成為城市變遷的歷史影像資料。(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袁偉)

    (責編:章華維、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