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mc4e"></ul>
  • <ul id="smc4e"><sup id="smc4e"></sup></ul>
    <ul id="smc4e"><sup id="smc4e"></sup></ul>
    <ul id="smc4e"></ul>
  • <ul id="smc4e"></ul>
  • <abbr id="smc4e"></abbr>
  • <strike id="smc4e"></strike>
  • 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聽!“耳朵”里的新經濟(創新賦能新質生產力)

    李 貞 宋佳航 郭 晗
    2025年02月25日09:4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你有在開車、坐地鐵的時候聽過有聲書嗎?你是各類播客APP的訂閱用戶嗎?近年來,有聲書、播客、廣播劇等音頻內容蓬勃發展。有研究機構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在線音頻用戶規模達到7.47億人;聲音經濟產業市場規模超過5600億元。“耳朵經濟”正成為信息消費領域的一項新增長點。

      

      從小眾走向大眾

      “每天收聽播客節目,已經成了我的日常習慣。”00后大學生紀冉是播客類節目的忠實粉絲,她告訴筆者,那種既輕松又不失深度的播客節目最為吸引她。

      《2023喜馬拉雅中文播客生態報告》顯示,在喜馬拉雅APP上,中文播客的聽眾數已突破2.2億。2024年,播客平臺小宇宙新增超過4.6萬檔節目和40多萬期單集。這些數據,顯示出以播客為主要載體的音頻節目逐漸走向大眾視野。

      據小宇宙創作者運營負責人肖雄介紹,2024年,小宇宙的用戶數量相較上一年增長了約50%,“破圈”趨勢顯著。“這兩年,能明顯感受到收聽播客節目的大學生變多了,這一變化打破了以往播客用戶以職場人士為主導的局限。”肖雄說,目前小宇宙的用戶群體主要分布在18歲至35歲年齡段,大多用戶呈現出高學歷、高收入、高消費能力等特征。

      隨著用戶數量的持續攀升,播客節目的種類與數量也呈現出增長態勢。

      中國網絡視聽協會音頻工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2024年以來中文播客節目數量比2021年增長6倍。在喜馬拉雅、荔枝、網易云音樂等音頻平臺上,商業科技、人文歷史、奇聞逸事等多類型的播客音頻內容為聽眾提供了豐富選擇。

      以喜馬拉雅打造的“泛播客”平臺為例,其節目內容覆蓋16個賽道,超過31個內容類別,從“泛知識”的歷史、人文、商業財經等領域,到“泛娛樂”的生活、個人成長、音樂等類型,均收獲了廣泛的關注與喜愛。

      喜馬拉雅播客業務負責人劉崢介紹,在該平臺上,收聽播客用戶以白領、企業主和公務員等群體為主。“這部分用戶渴望通過學習、思考來不斷充實自己,積極追求個人成長與突破。喜馬拉雅的播客節目恰好可以滿足他們提升認知、獲取信息、慰藉情感等核心需求。”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何天平指出,播客市場的迅速擴容,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不同受眾群體日益多樣化、個性化的需求。“不同群體在內容偏好上的顯著差異,為播客創作者開辟了廣闊的創作空間,推動了播客內容的多元化發展”。

      除了狹義的對談類播客節目,更多受訪者提到,自己還會在各類音頻平臺上收聽脫口秀、有聲劇、有聲書等內容。

      “事實上,‘耳朵經濟’是一個涵蓋廣泛的概念,不僅局限于播客類的音頻產品,還包括有聲讀物、知識分享、網絡電臺等多種形式。”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院助理教授鄭表示,豐富的聽覺產品能夠為用戶提供多元又沉浸的聽覺體驗,滿足了人們在快節奏生活中對精神文化需求的追求。

      “行業發展迎來機遇的同時,也必然會讓內容創作的競爭更加激烈。”肖雄認為,后續要讓“耳朵經濟”持續向好,內容創作者應不斷探索與創新節目形式,確保產品內容具有深度和廣度;平臺也會持續優化內容生態,吸引更加多元化的受眾,為其提供更豐富的內容選擇。

      “慢節奏”獨具優勢

      相較于快節奏的短視頻,音頻類節目的特點是慢。

      喜馬拉雅聯合其他機構發布的《2024年播客行業報告》顯示,高達76.2%播客用戶在一天中會收聽半小時以上的音頻節目,這一時長足以瀏覽60個短視頻。

      “沉浸感”“陪伴感”是音頻平臺用戶更為關注的體驗。

      相較于傳統的廣播,新興的播客類節目更加注重用戶的主體性,服務于用戶的情緒價值,關注與聽眾的溝通交流,這讓許多人在播客節目里找到了獨特的歸屬感。

      喜馬拉雅平臺的熱門播客節目《故事FM》,主打講述“普通人的真實生活故事”。該節目主理人寇愛哲告訴筆者,這檔節目的核心就是展現不一樣的人生,為聽眾提供真誠的陪伴。

      “每期節目,我們會找到一個有故事的人進行訪談,然后進行剪輯、配樂等后期制作,完成半小時左右的‘聲音紀錄片’。讓聽眾感覺就是你身邊的親人、朋友,在富有感情地將自己的故事娓娓道來。”寇愛哲說。

      打開節目的留言區,能看到不少聽眾分享自己的收聽感受。“節目陪我度過了無數個夜晚,已成為我生活的一部分”“這個節目讓我的世界變得更廣闊,也讓我認識了更多遙遠的人”。

      讓播客節目與聽眾之間建立起情感紐帶,是《故事FM》吸引用戶的關鍵。寇愛哲介紹,該節目自2017年創辦以來,目前全網播放量已突破10億次。

      除了陪伴感,“獲得感”是音頻節目能提供給受眾的另一項體驗。

      不少用戶樂于從音頻平臺學習考試類、經濟類等“干貨”知識。“以前我喜歡在短視頻平臺學知識點,但比對后發現,音頻平臺更適合認真備考學習。”正在準備公務員考試的一墨(化名)告訴筆者,短視頻動態畫面與情緒感十足的配樂會干擾其對有效信息的思考與吸收。相較于短視頻的碎片化特性,長音頻更適合完整地表達觀點,促進更有意義的學習交流。

      對此,劉崢認為:“那些在傳統短視頻平臺未得到充分服務的用戶,正被音頻平臺的高信息密度內容、深度探討與長時間陪伴所吸引,這令音頻平臺在各類泛娛樂平臺中展現出越來越強的競爭力。”

      從創作角度來看,制作純音頻產品相對于制作視頻產品門檻更低,更容易吸引各行各業富有表達欲的內容創作者涌入。

      仲樹是一名在美國波士頓學院授課的講師,她的研究領域是哲學及政治學。

      2023年7月,她在偶然的機遇下,開啟了一檔播客節目《獨樹不成林》。“我當時只在網上看了1小時的音頻制作方法,然后就用手機錄制了第一期播客。”仲樹說,節目從開始錄制到現在,她的成本投入只有一個話筒。

      “這種低成本、簡單的創作模式,讓我制作播客內容時沒有壓力,可以更自由地專注于內容本身。”仲樹說,自己在音頻節目中既會分享一些學術上的專業內容,也會聊自己的生活愛好,長期訂閱節目的聽眾都很喜歡聽。目前,她的播客節目在小宇宙上已有24萬訂閱粉絲。

      “雖然播客的入行門檻低,但成功門檻并不低。”何天平認為,與其他領域的創作一樣,長期、穩定的高品質音頻作品才能提高聽眾黏性、獲得用戶青睞,“在聽覺文化興起的趨勢下,如何平衡表達與流量成為播客創作者需要面對的挑戰。創作者需要不斷探索、大膽創新,滿足日益多樣化的受眾需求,才能在競爭中脫穎而出。”

      新技術就是新機遇

      隨著AI技術的發展,播客等音頻平臺也積極引入新技術,為聽眾提供更便捷多樣的收聽體驗。

      喜馬拉雅研發的“珠峰AI音頻多模態大模型”,可以幫助用戶上傳文案、選擇聲音,創作自己的音視頻作品,還可以通過克隆音色制作音頻作品。

      “比如,已故評書大師單田芳,有一些作品他在生前沒有演繹完成。那么我們通過AI技術,基本1∶1復刻了他的聲音,把這些作品繼續帶給聽眾。”喜馬拉雅珠峰AI算法負責人葉劍豪說。

      “AI技術的應用領域很多,正在深刻改變播客行業的面貌。”葉劍豪介紹,目前,喜馬拉雅已運用AI建立了包含535種合成聲音組成的音色庫,“假如現在有一名真人主播,因為感冒嗓音啞了,沒法錄制音頻,他就可以通過我們提供的AI 工具,模仿自己的聲音完成錄制。再比如,一個做有聲書的主播,可以利用AI,同時完成好幾本書籍的錄制,省時省力地讓自己的播客內容更加全面、豐富。”

      AI技術能夠輔助進行精細化的音頻處理,從而提升有聲作品質量,為聽眾帶來更多元的音頻產品。

      寇愛哲告訴筆者,《故事FM》欄目曾采訪過一名漸凍癥患者。當時,采訪對象因病情已無法自己發聲,只能靠眼睛的注視來控制光標,一點一點拼出想說的文字。“最終我們決定在節目中,用AI生成他的聲音,通過這種近似人聲、又不是人聲的處理方式,讓聽眾更真切地感知漸凍癥患者的處境。這無疑是我們節目中具有獨特意義的一次嘗試。”寇愛哲說。

      AI技術可以幫助播客創作者提高創作效率。

      “在內容生產方面,AI算法可以根據實時的熱點話題,自動生成相關選題,幫助創作者挖掘更多潛在話題,提高內容的豐富性和深度。”喜馬拉雅AI原創內容產品事業部研發部負責人蔣松說,比如創作者想要針對足球比賽的話題進行創作,平臺可以幫助創作者挖掘運動員心理、梳理著名球員傳記,以及策劃乒乓球、排球等其他體育項目的選題,提高內容生產效率。

      葉劍豪認為:“AI技術現已能夠實現一定的交互性和實時性,這意味著內容創作變得更加迅速且靈活,同時,創作過程中的各種限制和障礙也被大大削弱,使得更多人能夠輕松參與到內容創作中來。”

      在音頻作品創作完成后,AI技術還能進一步發揮作用,將內容與目標用戶群體進行精準匹配。

      鄭指出,播客平臺可以依托大數據分析用戶的偏好與行為模式,實現對用戶與內容的精確對接,這顯著提升了音頻內容推薦的精準度和平臺的匹配效率。“通過實施個性化推薦策略,用戶可以迅速發現自己感興趣的音頻內容,這不僅增強了用戶的消費意愿,提高了內容的播放頻率,還有力地推動了用戶需求的持續增長”。

      AI技術可以協助用戶篩選出符合自身學習與深入探索需求的優質內容。

      例如小宇宙平臺近期更新的AI播客總結服務,就是利用AI技術對高信息密度的節目進行總結,幫助用戶快速判斷節目是否值得一聽,提高了財經、商業、科技等領域節目的內容獲取效率。

      業內人士指出,隨著AI技術發展與深度應用,播客等音頻媒介的內容邊界或將被不斷拓寬。不少創作者表示,視頻播客近年來已成為行業內熱議的焦點之一,如何在短視頻風靡的當下,創新性地讓長篇音視頻形式為受眾所接納是值得思考的方向。

    (責編:章華維、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