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mc4e"></ul>
  • <ul id="smc4e"><sup id="smc4e"></sup></ul>
    <ul id="smc4e"><sup id="smc4e"></sup></ul>
    <ul id="smc4e"></ul>
  • <ul id="smc4e"></ul>
  • <abbr id="smc4e"></abbr>
  • <strike id="smc4e"></strike>
  • 人民網(wǎng)
    人民網(wǎng)>>四川頻道

    走近馬可·波羅與他眼里的傳奇世界

    2025年02月21日07:58 | 來源:四川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走近馬可·波羅與他眼里的傳奇世界

    馬可·波羅,無數(shù)國人從歷史書上認識的傳奇歷史人物。正是他的一部《馬可·波羅游記》(又名《寰宇記》)描繪出當時西方幾乎聞所未聞的世界,讓西方關(guān)注到了遙遠的中國。

    700多年前,讓馬可·波羅感到新奇和振奮的是一個怎樣的世界?東西方的文明交融又碰撞出了哪些火花?近日,四川博物院推出的“傳奇之旅:馬可·波羅與絲綢之路上的世界”,以來自意大利及中國共40家文博機構(gòu)的近300件(套)精品文物,打造了一場視覺與文化盛宴。油畫、雕塑、抄本、陶瓷、玻璃、珠寶、紡織品……一件件精美文物,帶領(lǐng)觀眾穿越時空,感受當年東方的繁華盛景。

    從《寰宇記》法文抄本認識馬可·波羅

    意大利與中國,跨越山海。700多年前,是什么原因促使年輕的馬可·波羅踏上了前往東方的路途?此次展覽上,法國國家圖書館、軍火庫圖書館收藏的《寰宇記》阿森納5219號抄本特雷卡尼復制版,或許可以解開秘密。最早的《寰宇記》為法語和意大利語混合的版本,是馬可·波羅游歷東方回到威尼斯后,因參與威尼斯與熱那亞之間的海戰(zhàn)被俘,在獄中口述其游歷過程、由獄友記錄而成,向歐洲人詳細介紹了東方的風土人情、文化習俗和經(jīng)濟發(fā)展。

    13世紀中葉,馬可·波羅出生在一個威尼斯商人家庭。他們以克里米亞半島上的蘇達克為商業(yè)據(jù)點,并在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爾)擁有一處宅邸。“為了開辟前往東方的貿(mào)易新路線,1271年,年僅17歲的馬可·波羅與父親和叔叔踏上東行的路途,在歷經(jīng)艱難險阻后于1275年抵達元上都。”展覽執(zhí)行策展人盧鑰穎介紹,馬可·波羅在中國旅居了17年,他聰明好學,深受忽必烈的賞識,并以商人、官員和皇家侍衛(wèi)等身份游歷中國,見識了雄偉的建筑、繁華的城市、先進的科技和多元文化的交融。而他們一行返回威尼斯后,因為進口了東方的新商品以及在中國的商貿(mào)活動而富甲一方。

    當然,馬可·波羅最被關(guān)注的還是他口述的《寰宇記》。這本書里,他為西方社會描繪出一幅前所未有的東方畫卷。盧鑰穎介紹,這本面向市井百姓的白話書大獲成功,法國貴族和傳教士們也對這本書很感興趣。此次展出的法國國家圖書館藏阿森納5219號抄本(復制品)是《寰宇記》的法文譯本,這部抄本可能是依據(jù)馬可·波羅于1306年贈予法國大使的一部副本翻譯而成,它在法國貴族圈內(nèi)流傳了兩個多世紀。“這些貴族作為圖書贊助人對抄本品質(zhì)要求很高,因而書中常配有豐富精美的系列插圖以滿足他們的需要。阿森納5219號抄本便是此類手抄本中的典型代表,它很可能是在1500年左右由法國國王路易十二世的隨從制作。”

    多年從商,馬可·波羅攢下了大量財富。此次展覽上,保存在馬爾恰那國家圖書館的《馬可·波羅遺囑》(復制品),提供了有關(guān)這位威尼斯旅行家的寶貴信息和他在中國及亞洲其他地區(qū)旅行期間獲得的財富資產(chǎn)信息。遺囑內(nèi)容顯示,他曾將其中的一部分投入家族生意之中。而去世后的財產(chǎn)清單中,則包括了從中國帶回的精美織品、寶石和蒙古大汗賜予他的“金牌”等大量物品。

    馬可·波羅眼里的瑰麗世界

    “壯麗的宮殿氣勢恢宏,以黃金為飾,精美絕倫;繁華的城市,車水馬龍,商鋪林立,珍寶無數(shù);廣袤的大地上,驛路縱橫交錯,商船穿梭,貿(mào)易繁榮……”在《寰宇記》中,馬可·波羅描述了一個無比繁華的東方世界。歷史上,他的足跡覆蓋了元代中國的大部分地區(qū),包括新疆、甘肅以及江南、西南等地。當然,他也前往了當時元朝的政治中心——元大都。

    元朝共有上都、大都和中都三個首都,分別位于今天的內(nèi)蒙古錫林郭勒盟正藍旗、北京以及河北張北縣饅頭營鄉(xiāng)。上都作為草原都城,是元朝皇帝避暑和處理北方事務的地方,具有重要的政治和軍事地位。此次展覽,專門從錫林郭勒盟文化遺產(chǎn)博物館借了多件漢白玉石門墩以及龍紋建筑構(gòu)件,從中可一窺元上都的建筑規(guī)模與皇家氣派。

    展架上的漢白玉建筑構(gòu)件,可以清晰看到龍紋雕刻工藝精湛、線條流暢、造型生動,展現(xiàn)出元代工匠的高超雕刻技藝和藝術(shù)創(chuàng)造力。“最重要的是,這些元代雕刻藝術(shù)的杰出代表,既凸顯了元朝皇家的尊貴與威嚴,龍紋的運用,也反映了元朝統(tǒng)治者對中原政治文化和思想意識的吸收,是元代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產(chǎn)物。”盧鑰穎表示。

    馬可·波羅游歷中國時,對東方的自然美景也有所記載。元代的自然風光,也是畫家重要的描摹對象。此次展覽,專門選擇了故宮博物院的天池石壁圖軸作為背景圖。這幅畫是著名畫家黃公望依據(jù)蘇州城西吳縣境內(nèi)天池山景色所畫的作品,丘陵溪澗、長松茂樹、山徑迂曲、層巒疊嶂,恰是江南好風景。巧合的是,馬可·波羅也曾到過江南地區(qū),不僅在京杭大運河上見證了黃金水道的繁忙,也領(lǐng)略了江南溫婉秀麗的景色,他口述的江南美景,與黃公望的文人畫,異曲同工。

    在中國的十幾年里,馬可·波羅游歷的足跡還曾抵達過四川成都以及涼山等地。據(jù)載,馬可·波羅到達元大都后,經(jīng)涿州抵太原府,又西南行至京兆府(西安)進入關(guān)中,通過蜀道南下到廣元,入成都府,其后,又沿著南方絲綢之路南下,行至四川涼山和云南地區(qū)。在他的筆下,成都是“宏偉而尊貴的城市”,“此州都會是成都府,昔是強大城市,歷載富強國王多人為主者垂二千年矣”“城內(nèi)川上有一大橋,用石建筑,寬八步,長半哩。橋上兩旁,列有大理石柱,上承橋頂。蓋自此端達彼端,有一木制橋頂,甚堅,繪畫顏色鮮明。橋上有房屋不少,商賈工匠列肆執(zhí)藝于其中。但此類房屋皆以木構(gòu),朝構(gòu)夕折。橋上尚有大汗征稅之所,每日稅收不下精金千量……”

    馬可·波羅看到的大橋究竟是什么樣?此次展覽用了一張歷史上的廊橋圖,可供觀眾聯(lián)想。而不少學者認為,馬可·波羅所描述的大橋,極可能就是今成都合江亭附近的安順橋。

    中外文化美美與共

    《馬可·波羅游記》引起了西方世界對東方的關(guān)注和向往,其實從更早的時代開始,伴隨著北方絲綢之路以及海上絲綢之路的開啟,東西方已經(jīng)展開了經(jīng)貿(mào)往來,促進著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此次展覽,一件元上都遺址出土的阿拉伯文墓頂石頗為珍貴。在元上都的墓葬,為何頂石會鐫刻阿拉伯文?盧鑰穎介紹,“元朝時期,中亞、西亞的穆斯林以及來華的阿拉伯人等皆在元朝經(jīng)商或為官,阿拉伯文墓頂石的出土,表明當時的阿拉伯人已經(jīng)在元上都活動,阿拉伯等外來文化也在此地有所傳播和發(fā)展,是元朝多元文化共生的有力證據(jù)。”

    當然,中國的瓷器也通過絲綢之路大量出口到世界各地。以精美藍色花紋聞名的青花瓷,就是各國人民喜愛的中國商品之一。此次展出的多件元青花中,廣西橫州市四官嶺出土的一件“尉遲恭單鞭救主”圖罐堪稱重量級展品。這件青花瓷罐保存完好,罐身畫作筆觸細膩流暢,線條勾勒精準,體現(xiàn)了當時高超的繪畫技藝和制瓷水平。福建博物院收藏的德化窯馬可·波羅熏香爐,同樣展示了中國古代瓷器制作的高超技藝,也見證了德化瓷器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遠銷歐洲的歷史。

    來自中國絲綢博物館的翼獸紋織金錦靴套則極具歷史和文化價值。它不僅工藝精湛、圖案生動,顯示了元代織造技術(shù)的高超水平,其翼獸紋飾,也反映了絲綢之路上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與交融。

    此次還展出了來自意大利、制作于16世紀的黃金鑲琺瑯和鉆石的戒指及16世紀的玻璃高腳杯等文物,讓觀眾得以了解六七百年前西方的藝術(shù)和審美。

    本次展覽還設(shè)置了VR體驗區(qū),觀眾可以通過高清影片和VR觀看設(shè)備,以全新的視角走進馬可·波羅的世界,沉浸式體驗馬可·波羅從威尼斯到中國的旅程。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吳曉鈴

    (責編:袁菡苓、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