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mc4e"></ul>
  • <ul id="smc4e"><sup id="smc4e"></sup></ul>
    <ul id="smc4e"><sup id="smc4e"></sup></ul>
    <ul id="smc4e"></ul>
  • <ul id="smc4e"></ul>
  • <abbr id="smc4e"></abbr>
  • <strike id="smc4e"></strike>
  • 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抓好菌種的創新研發,開發精深加工產品

    “內外兼修”鎖住食用菌產業“含金量”

    2025年02月21日07:42 | 來源:四川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內外兼修”鎖住食用菌產業“含金量”

    春節后,食用菌的消費高峰已過,但蓬溪縣食用菌現代農業園區依然忙碌。2月17日,四川琪英菌業股份有限公司的菌種研發微信群里,杏鮑菇菌種培育試驗的最新數據不斷更新;一墻之隔的蓬溪駱峰菌業有限公司,一批黃色金針菇鮮菇正在裝車,準備發往成都的一家食用菌加工企業。

    蓬溪縣食用菌現代農業園區擁有全國最大的單體杏鮑菇工廠化生產企業、全國最大的蟲草花工廠化生產基地和全國最大的黃色金針菇工廠化生產基地。2024年,園區食用菌產值達17.08億元。

    坐擁三塊全國“最大”的金字招牌,面對節后食用菌價格回落等因素,蓬溪食用菌如何鎖住產業“含金量”?

    修內功

    菌種研發,讓杏鮑菇增產

    采摘、清洗、分選、打包……春節過后,在琪英菌業的生產基地,每天有300噸鮮菇出廠,發往全國各地,包含杏鮑菇、鹿茸菇、蟲草花、金針菇等多個食用菌品種。

    300噸是琪英菌業滿產狀態下的產量數據。而在節后依然選擇保持滿產狀態,琪英菌業總經理宋強深知,作出這個決定,首先要面對的是市場供需關系變化后,食用菌價格回落給企業帶來的壓力。以杏鮑菇為例,相較于1月的消費高峰期,現在出廠價格下降約30%。

    2月17日10時,宋強的手機里彈出一條微信消息——公司研發人員剛剛在群里更新了菌種培育試驗的最新結果,包含袋數、總重量等指標數據。“像這樣致力于菌種研發的微信群,公司目前有3個。”宋強說。

    “食用菌的菌種研發涉及的變量太多了。要想研發培育出一種理想的菌種,我們至少需要4萬組試驗數據的支撐。”宋強介紹,在菌種研發方面的持續投入給公司生產帶來實質的變化。

    琪英菌業最新的試驗數據顯示,基地內的一袋杏鮑菇菌包可長出約1.48斤杏鮑菇,較之1月份增加約30克。

    “你不要小看這個變化。”宋強掏出一臺計算器,給記者講起其中的玄機:雖然一袋杏鮑菇只增重30克,但基地內每天大約有35萬袋杏鮑菇出廠。這樣算下來,整個基地一天要多產大約2萬斤杏鮑菇。“即使按照每斤2元的價格計算,一天下來,我們也會因此增加4萬元的收入。”宋強說,“因此,雖然節后食用菌價格有所回落,但抓好菌種的創新研發,我們也有新的收入增長點。”

    借外力

    精深加工,讓金針菇增值

    除了在菌種研發上下功夫,蓬溪食用菌產業還向外尋路。

    目前,駱峰菌業生產的黃色金針菇鮮菇產品已銷往全國20多個省市。不過,駱峰菌業董事長李俊杰還想在黃色金針菇市場里尋找新的增量。

    “蓬溪縣正在打造食用菌百億產業集群,眼下產業鏈還需延伸,產品類別仍需擴展。”李俊杰說,他在這一朵朵黃色菌子的身上看到廣闊的增值空間。

    如何走好食用菌的增值之路?駱峰菌業的第一步落腳在“精深加工”上。李俊杰表示,因其脆爽滑嫩的獨特口感以及營養價值,黃色金針菇在精深加工領域具有較大的潛力。

    “基本上每天有60噸黃色金針菇從生產基地發出,其中約10%被運往食品精深加工企業。”李俊杰介紹,這部分經過精深加工環節的黃色金針菇,被制成即食下飯菜等休閑食品,“身價”倍增。

    精深加工正成為提升黃色金針菇“含金量”的“跳板”。目前,圍繞黃色金針菇,駱峰菌業聯合多家食品精深加工企業研發出菌菇掛面、休閑食品、飲料等10余種產品,部分產品已上市銷售,遠銷美國、韓國、日本、馬來西亞等國家。其中,與蓬溪本土企業高升紅食品有限公司合作生產的黃色金針菇掛面也于春節前上市。

    “作為全國最大的黃色金針菇工廠化生產基地,發展黃色金針菇精深加工產業,我們在原材料供應方面有著獨特優勢。”李俊杰表示,未來,駱峰菌業計劃自主研發和生產菇精、菇醬等精深加工產品。

    蓬溪縣食用菌現代農業園區也在抓緊布局。園區將加快完善食用菌全產業鏈,加大食用菌精深加工企業的招引,有序推動菌香園、菌博園等重點項目建設。此外,園區正在規劃建設東南亞冷鏈物流出口基地,大力拓展海外的銷售渠道。

    記者手記

    每袋增產30克,一天增收4萬元,琪英菌業用一組數據向我們展現了農業科技創新在食用菌增產方面的巨大潛力。而駱峰菌業,則從一朵小小的黃色金針菇出發,做出包含10余種不同初加工及精深加工產品的產業鏈文章,展現了食用菌產業增值的廣闊空間。

    增產、增值,既要修內功也要借外力,這正是蓬溪食用菌鎖住產業“含金量”的秘訣,構成了蓬溪食用菌產業發展的生意經。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尹夢奇

    (責編:袁菡苓、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