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mc4e"></ul>
  • <ul id="smc4e"><sup id="smc4e"></sup></ul>
    <ul id="smc4e"><sup id="smc4e"></sup></ul>
    <ul id="smc4e"></ul>
  • <ul id="smc4e"></ul>
  • <abbr id="smc4e"></abbr>
  • <strike id="smc4e"></strike>
  • 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貴陽市民向松鉆研養蘭13年——

    10平方米陽臺養出特金獎蘭花

    本報記者 陳雋逸
    2025年02月18日08:1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在貴陽第十四屆蘭花博覽會頒獎現場,特金獎的聚光燈落在了一盆葉如翡翠、花似蝶翼的春蘭“紅蜻蜓”上。

      這是貴陽市民向松花費數年時間“雕琢”的作品,一株僅有3片葉子的春蘭苗,經三代芽苗淘汰更新,如今開出了三疊胭紅的兩個花朵。

      它誕生于一個10平方米的陽臺,印刻著這位養蘭愛好者13年的養蘭足跡。

      2012年春,在貴鋼花鳥市場,向松被蘭香吸引,買回6盆栽好的蘭花,養在6樓家中的陽臺上。

      “新手養蘭并不順利。”向松回憶,不到一年,一半的蘭花逐漸葉面泛黃、枯萎,甚至整株死掉。“那時只從攤主那兒聽來簡單的養護方式,其實遠遠不夠。”

      意識到養蘭需要方法和技巧,向松開始下“精功夫”,往花鳥市場跑得愈發勤快。和攤主交流、看專業書籍、到博覽會上“偷師學藝”,漸漸填滿他的周末時光。

      邊學邊練手,陽臺上的花苗越來越多。雖然養護已足夠精心,倒苗現象仍不時出現。在日復一日的觀察與琢磨中,他獲得啟發:“養蘭不能公式化,還得因時、因地制宜。”

      向松發現,從市場帶回的成品蘭土在陽臺的大風與溫差中極易板結成塊。于是,他更換了透氣性和保濕性更高的蘭土,并在表面鋪上青苔保濕,在陽臺上搭建了遮風遮雨棚,同時調整擺放位置,充分利用東向陽臺的晨光光照。

      “仔細觀察也是養蘭的關鍵。”養蘭“事業”漸有起色,向松已經能敏銳捕捉到葉片是否挺立、青苔濕度幾何、新芽萌發的角度怎樣、養分是否充足等細節變化,及時調整養護措施。

      從一時興趣到熱愛鉆研,向松養的蘭花成活率從四成升至七成,陽臺上慢慢架起層層蘭架。熾烈的“婁山紅”、端方的“大中華”、靈秀的“紅蜻蜓”……60多盆品種豐富的蘭花在這一方小小天地間盡展風姿。

      向松蘭花養得好,在身邊的朋友圈也出了名,周末總有人叩門求教,他也耐心指導。“在貴陽,這樣的‘空中蘭圃’正成為普通人家的日常。”貴陽市蘭花協會會長謝皓說,蘭花裝點了市民的居室,拉近了愛蘭人的距離,也為城市增添盎然生機。

      《 人民日報 》( 2025年02月18日 07 版)

    (責編:袁菡苓、章華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