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公務員的基層調解“秘籍”

2025年乙巳蛇年春節前,江西省贛州市于都縣段屋鄉的基層公務員肖兆斌,經過近半個月的調查走訪及協調,成功調解了一樁歷經10年的鄰里用地糾紛。
這是1999年出生的肖兆斌成為一名基層公務員的第四個年頭。
肖兆斌帶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來到這塊讓兩名村民產生多年芥蒂的地塊。他介紹,年前,一名村民情緒激動地找他“訴苦”:其鄰居非法侵占了他的大面積土地建房。但肖兆斌和村干部經調查發現,該村民反映的地塊爭議面積和界址等細節存在疑點。
他指著眼前這塊地解釋說,多年前,村里因修建公共道路,征用了原屬于這位鄰居的住房建設用地,批準在此處再建。“因為修路也是利國利民利己利他的好事,當時沒有什么反對意見。”但2015年前后,這位鄰居準備在這塊地上建新房,矛盾便開始顯現。“房屋主體其實沒有什么爭議,主要是后面建的那間一兩平方米的附屬房有爭議”。
肖兆斌說:“其實在外人看來這不是什么很大的問題,但雙方都有自己的道理且很難坐下來溝通,導致這件事情一直沒有得到解決。他們在日常相處中也會產生新的爭端,比如該村民就曾使用建筑材料堵住鄰居的入戶道路,也多次產生口舌之爭。”
于是,他和村干部決定:一定不能把這件事拖到新一年。在調查期間,他們走訪了相關村組的多名老干部和了解此事的村民,重新梳理糾紛發生的前因后果,并請其他部門的業務人員到現場核對證件登記的地塊邊界。
最終,在多方協同努力之下,終于以經濟賠償的方式化解了這場10年的鄰里用地糾紛。
回想當初,為何選擇回到家鄉,成為一名基層公務員?肖兆斌認為,在學校期間參加的一次“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影響了他。
2018年暑假,肖兆斌和老師、同學到江西省上饒市紫陽鎮進行憲法宣講、推普攻堅,并前往婺源縣考水大田小學進行愛心助教和捐獻圖書。在此期間,他親身體會到鄉村在產業、人才等方面的不足,亟須青年人才參與基層治理。
而剛到基層工作時,肖兆斌也經歷了一段自我調整和適應的過程。“作為一名‘三門’干部(即從家門到校門,畢業后進了機關門的新公務員——記者注),雖說在來到鄉里工作之前,我就做好了爬坡過坎兒的準備,但當工作真正交到我手里時,還是有點手足無措。干工作往往事倍功半,甚至不知從何下手。”他說。
時間久了,肖兆斌發現,鄉村社會是熟人社會、關系社會,一些矛盾糾紛并非涉及原則性問題,數額也不大,“很多時候,村民之間就是爭一口氣,或面子問題,想找人倒倒肚子里的苦水”。
三人行必有我師。鄉里的同事經驗豐富、熟悉當地情況,成立了“打鐵佬”調解工作品牌、人民調解委員會,負責司法調解,他們都是肖兆斌的“老師”。就這樣,在多看多學、多問多做中,肖兆斌總結出自己的“基層調解工作方法論”:首先得耐心傾聽,要細致調查了解多方的情況,抽絲剝繭,不能偏聽偏信;還得將心比心,面對面和群眾交談,換位思考去協調解決實際問題,用群眾的思維方式做好基層治理的文章。
據了解,段屋鄉位于贛州市東北部,距于都縣城33公里,距市區90公里,以文旅、農業為主要產業。全鄉總面積43.33平方公里,下轄9個行政村,總人口2.7萬余人。
俗話說“年前拿錢回家過年”。春節前后經濟債務糾紛高發,也是肖兆斌這段時間的工作重點。“和其他鄉村一樣,人口空心化現象在這里同樣存在。一般每個村常住人口在3000人左右。大部分年輕人去廣東、福建等地務工了,村里多是老人、小孩。所以春節期間返鄉后,他們會集中處理一些矛盾糾紛。”他說。
這些糾紛不外乎“家長里短”4個字,卻直接關系村民的切身利益,處理過程紛繁復雜。“看似小事,實則是村民心里的‘頭等大事’,必須盡早發現、化解到位。”肖兆斌說。
除了是村民糾紛的“金牌調解員”,肖兆斌也需負責所駐段屋鄉段屋村的防火防汛預警值班等日常工作。
贛南地區植被茂盛、山林眾多,汛期雨水又多。一旦收到防汛預警,他和同事就要輪流在重點水域、橋梁值班駐守。為了群眾的財產和生命安全著想,也少不了上門做工作,其間也會有群眾對他們的工作不理解、不支持。肖兆斌并不氣餒,“這就需要我們‘磨破嘴皮子、踩爛鞋底子’,不厭其煩地上門做工作,耐心解釋政策”。
“我覺得工作中最重要的是‘宗旨意識’,用心用情做好群眾工作。”肖兆斌表示。
新年新氣象,肖兆斌希望自己能夠繼續扎實做好本職工作,在工作中經風雨、見世面,在崗位的“小舞臺”上展現自己的“大作為”。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李思 記者 樊未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