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mc4e"></ul>
  • <ul id="smc4e"><sup id="smc4e"></sup></ul>
    <ul id="smc4e"><sup id="smc4e"></sup></ul>
    <ul id="smc4e"></ul>
  • <ul id="smc4e"></ul>
  • <abbr id="smc4e"></abbr>
  • <strike id="smc4e"></strike>
  • 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愛潛水的烏賊:永不滿足,永在挑戰

    2024年11月29日08:07 | 來源:四川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永不滿足,永在挑戰

    11月25日,《詭秘之主》入藏大英圖書館的第五天,記者與“愛潛水的烏賊”開啟了一場漫談。提及與大英圖書館這次特別的交集,“愛潛水的烏賊”坦言,作為網文創作者,作品能夠漂洋過海,與達·芬奇手稿、莎士比亞戲劇全集等人類文學藝術瑰寶一起收藏在大英圖書館,備受鼓勵。回首超400萬字的創作歷程,“愛潛水的烏賊”百感交集,那些瘋狂閱讀、瘋狂輸入的日子歷歷在目……他將自己的寫作生涯總結為8個字——永不滿足,永在挑戰。

    《詭秘之主》是愚者的旅程,海內外感動點幾乎一致

    記者:祝賀《詭秘之主》入藏大英圖書館,分享一下此刻的感受吧。

    愛潛水的烏賊:挺高興吧,人類的成就感有很大一部分來自他人的認可。

    記者:您覺得,《詭秘之主》為什么會被大英圖書館收藏?

    愛潛水的烏賊:題材、風格和故事都很適合歐美讀者閱讀,而且讀起來也有意思,也算有趣。

    記者:外媒和海外讀者對《詭秘之主》評價極高,甚至與《指環王》和《冰與火之歌》相提并論。對此,您怎么看?

    愛潛水的烏賊:聽說了,挺開心。但說實在的,還沒有那么好。

    記者:您創作《詭秘之主》的初衷是什么?愛潛水的烏賊:《詭秘之主》這本書,就是一個愚者的旅程。我想表達的大概有以下三點。一是將西方神秘學部分知識與克蘇魯神話元素融合起來后產生的新奇有趣、值得琢磨的復雜的世界觀;二是黑暗絕望中的一縷光,這一縷光既是人性的憐憫,也是人類勇氣的贊歌。三是人性、神性的對抗和融合。

    記者:《詭秘之主》在海外的“粉絲”群體量巨大,您有料到嗎?平時,您會去關注海外“粉絲”的留言嗎?

    愛潛水的烏賊:沒有去特意關注過自己的“粉絲”有多少,我自己不會及時去看國外讀者的評論,但每隔一段時間,我會看到有海外的留學生把海外讀者的評論翻譯成中文放在書評區里。我感覺海內外讀者在對人類的一些共同情感,比如說友情、親情、愛情上的感動點幾乎一致,沒有太大的區別。

    記者:您覺得《詭秘之主》的影響會持續多久?

    愛潛水的烏賊:每一個有野心的作者肯定都希望自己的作品,哪怕幾十年之后,哪怕自己不在了之后,都有人繼續討論。但我們還是需要現實一點,也就是說眼光可以高,但做事還是得實際。我現在覺得可能再過個5至10年,《詭秘之主》還能繼續被討論就已經相當不錯了。像《斗破蒼穹》《遮天》等作品,距離它們完結也有10年以上了,但是到了現在依然有很多人討論。

    記者:以《詭秘之主》為原點,很多人期待詭秘世界觀下的其他媒介作品,比如電視劇、動畫等,您對作品改編有什么期待和看法呢?

    愛潛水的烏賊:我希望能夠有各種各樣的改編,比如金庸的小說,到現在還能有這么多人討論,各種電視劇的翻拍其實是功不可沒的。我也希望能看到我想象中的畫面,我描述的畫面真正呈現出來會是什么樣子?我會有這種期待。但是因為詭秘這個系列是以歐美的背景為主,所以相對來說動畫可能會是一個更好的載體。我對改編是比較寬容的,我覺得既然載體不同,必然會帶來一定改動。我個人的底線是:第一,不能改整個故事的基調;第二,不能改主線;第三,不能改人物的塑造。就這三點,其他的細節都可以嘗試調整。

    改編更像是把文學作品光影和魔術化的過程,我們可以從敘事結構和整個故事的變化上來把握不同媒介的脈絡。畢竟,小說和動畫的表現形式是有所不同的。如果是小說,我可以花篇幅去描寫周遭環境、描寫細致的家庭生活。但如果是一個每周只能更新一兩集的動畫,若是我把這些東西填充進去,就會顯得整個故事很“散”。在這種情況下做一個改編,比如有的地方用倒敘,有的地方改一下故事結構,把一些不好呈現的、會影響故事節奏的內容省略掉。

    東方思想融入續作,寫出黑暗中的一抹光

    記者:您的新作《宿命之環》已經于2023年3月上架了,正在連載中。在設定方面與《詭秘之主》有什么聯系和不同呢?《詭秘之主》口碑太好了,在創作《宿命之環》的時候,您是否會有壓力?

    愛潛水的烏賊:《宿命之環》是“詭秘系列”的第二部,整個“詭秘系列”創作的基線或者主題都是人類在面臨危機、絕境時的勇氣,黑暗中的一抹光,是這兩個故事都會去表達的一個東西。《宿命之環》的故事是法國大革命之后的事,從歷史的風貌來講,是屬于19世紀50到90年代,也就是法蘭西第二帝國到法蘭西第三帝國的時間節點,不會照搬歷史的一些東西,我希望還原的是當時那個年代法國巴黎的風貌和風土人情,希望能夠把它融合在我的故事線里面。

    要說壓力,肯定有很大的壓力,換主角的壓力,新角色還沒開始塑造就和老角色比較的壓力,懸念寫法和世界解密寫法沒法使用的壓力等。很多東西在《詭秘之主》里面寫了,《宿命之環》再寫就會失去驚喜感,但是人類對真善美的追求是不變的。只要新的創作有新的故事結構、新表達,我覺得還是能受到讀者歡迎的。

    記者:您是計算機專業畢業的,為什么會如此了解法國的那段歷史人文?

    愛潛水的烏賊:我寫書之前會看一些當時法國的名著,比如《巴爾扎克選集》《農民》,因為我覺得這些書里面的人物風貌非常具有時代代表性。另外還有一些偏研究性的資料,《巴黎咖啡館史話》《印象巴黎》《蒙塔尤》等,這些書能夠幫助補充細節,幫助我想象這個世界的人是怎么生活的。我們要創作出一個好的幻想故事,這個幻想世界就必須足夠真實。

    記者:《宿命之環》與《詭秘之主》是怎樣的一種延續?

    愛潛水的烏賊:作為續作,肯定有第一部想要表達的那些東西,同時也希望更進一步展開詭秘世界的人文風情,以及“救贖”這個主題。《宿命之環》的第二卷我用了“逐光者”命名,因為我不僅喜歡宏大敘事,喜歡一群人一代代人為了同一個目標披荊斬棘、嘔心瀝血、篳路藍縷、自我犧牲,去追逐那一道光,我也喜歡寫生活中的那些渺小人類,在充滿苦難的世界上,大量的人為了渺小的希望,為了更好的未來,掙扎卻勇敢地活著。

    記者:有讀者說,《宿命之環》并非傳統意義上典型的克蘇魯設定,更像是“中國化”的克蘇魯小說。這樣的轉變是您的刻意而為嗎?

    愛潛水的烏賊:克味的核心不是瘋狂、血腥、扭曲、病態,而是對未知的恐懼,而且這本身也只是一個元素,不是故事的全部。小說會有一些東方感。東方的思想首先體現在人物的選擇上,比如像我們國家特有的中庸的選擇,通過人物自身的道路選擇去體現,還有一些哲學方面的思想,可能會安排一些故事來體現。

    記者:《宿命之環》之后,會有第三部嗎?這個系列會不會一直寫下去?

    愛潛水的烏賊:我希望通過第一部以及現在第二部的創作,把整個詭秘世界的主框架和一些細節搭建起來,以后可能會有一個補充性質的詭秘3,也可能沒有,之后我個人就不會創作了,但是希望能夠開放授權,讓更多喜歡這個故事的人共同去創作,共同去完善這么一個詭秘世界。

    用情感打通隔閡,三星堆是四川作家的靈感

    記者:中國作協2023年發布的《中國網絡文學在亞洲地區傳播發展報告》顯示,中國網絡文學的海外用戶超過1.5億人。“網文出海”已經成為熱點話題,對此,您有什么看法呢?

    愛潛水的烏賊:整個網文出海本身也和國家國力的上升分不開。在這個基礎上,網文

    創作者希望國外的朋友們能夠看到一個原汁原味,基于中國哲學、中國思路的有趣好玩的故事,之后隨著翻譯水準的提升,以及更多高質量作品的涌現,我相信整個網文在海外的傳播會呈現越來越好的狀態。

    記者:您覺得怎樣的作品可以打動海外的年輕讀者?

    愛潛水的烏賊:我們要從人類的共性去入手,任何一個國家的人,他們對親情、友情、愛情都有相同的向往。情

    感是打動有文化隔閡的人的首要利器,之后才是異域風情、新奇的東西,求新求奇也是人類的本性,能做到這兩點,就能受到一定的歡迎。

    記者:AI寫作是當下最熱的話題之一。隨著未來技術的發展有可能實現自主創作。您怎么看?是否有影響到您個人的創作?

    愛潛水的烏賊:我個人對技術進步還是很開心的,不過文學創作本身是一個獨特性的東西。我創作的來源畢竟是我個人的人生經歷,當時那段時間的情感想法,最后綜合呈現出來,人工智能無法復刻。所以人工智能可以輔助,但替代不了有獨特性的個體。可能有一天它能創作出優秀的作品,但它創作不出“愛潛水的烏賊”的作品。

    記者:有沒有一個終極的創作目標?愛潛水的烏賊:從2011年開始創作以來,我每次都在嘗試新的題材,每一部書想表達的主題是不一樣的,切入點也不一樣。我在《宿命之環》的上架感言里說過,我不敢拍胸脯說我一定能寫得非常出色,但我可以保證,我將投入我在工作上的所有精力和激情,因為這對我來說也是一個全新的挑戰。總是寫同樣的東西會讓我乏味,我希望我的寫作生涯永遠記住8個字——永不滿足,永在挑戰。

    記者:近期有什么新的創作計劃嗎?作為四川省作協副主席,您覺得四川的網絡文學創作應如何開展?

    愛潛水的烏賊:近期是把《宿命之環》寫完。我覺得網絡文學創作是不分地域的,網絡真正地拉近了距離,但在實際創作中,四川的作者也必然會因為自己生活的環境、社會,體現出不一樣的特質,比如,川西的壯麗,三星堆的神秘,四川的人文、風俗,日常接觸到的人們,這些都是我們寫作的素材和靈感。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肖姍姍

    (責編:袁菡苓、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