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mc4e"></ul>
  • <ul id="smc4e"><sup id="smc4e"></sup></ul>
    <ul id="smc4e"><sup id="smc4e"></sup></ul>
    <ul id="smc4e"></ul>
  • <ul id="smc4e"></ul>
  • <abbr id="smc4e"></abbr>
  • <strike id="smc4e"></strike>
  • 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特別策劃>>四川報告:鄉村振興進行時>>生活富裕集錦

    【四川報告·鄉村振興進行時?|?生活富裕集錦】

    走進瓦巖村

    羅薇
    2022年08月19日11:20 |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小字號

    沒有什么是不朽的,包括天空和大地;而不朽的,是那些閃光的存在,當其被賦予了明亮的精神和意義,縱使歷經黑暗,也必將成為永恒。“十四五”時期是向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轉變的關鍵期,四川省涼山州越西縣正全力加快時代步伐,朝著農業更強、農村更美、農民更富的目標大步邁進。該縣板橋鎮的一個小小村落——瓦巖村,作為鄉村振興中的一個基本單元,正是新時代里迸發的一個閃光的存在。

    仲夏之末,暑氣漸盛。青綠的群山間,炎陽下一條明晃晃的柏油路蜿蜒向前,緩緩將我們的車帶往瓦巖村。一方巨石上,蒼勁有力的紅色“瓦巖村”三字,赫然映入眼目。據說,這是一位老將軍所寫。

    瓦巖村,有著紅色基因。1935年,中央紅軍長征途經大涼山,路過越西時,陳占英、黃作村兩位瓦巖青年,同1000多名越西兒女踴躍參軍,組成了中國革命史上第一個彝族紅軍連——“倮倮連”。“倮倮”是龍虎的意思,彝族人傳說自己的族群是龍虎的后代。這1000多名彝族兒女在戰場上,果然英勇善戰,功績卓越。

    入得村界,前方,一掛細細長長的瀑布,如銀河般飛落,在正午金色的陽光里,閃閃發亮。這瀑布如同大山的魂魄——于是,周遭的一切便靈動了起來。

    村路兩旁,是上百畝種植齊整的煙草,十多天前,剛摘過花,使得枝干壯碩,葉片油綠而肥大。偶有幾叢頂生花簇,冒出粉色尖尖的腦袋,頑皮地躲過了摘花期,在綿延的綠海中招搖。風一過,綠波涌動,健實的枝干輕擺,葉片挽著葉片,氣勢磅礴,如同乘風破浪、團結奮進的綠色軍團。這喜人的長勢,得益于現代化的農業管理,土地整合、規模化種植,讓農人更富、鄉野更綠。滿目的綠,綿亙至無盡的遠山。

    瓦巖村于我,是親切的,雖然我此前未曾來過。親切,皆因友人在此奮斗。好友沙馬石古于2021年7月,由四川省作協選派至該村擔任第一書記,我便從她的言語與刊發的通訊中“熟知”。而我抽象的“熟知”,瞬間便被鮮活的景象點亮,深為眼前的蓬勃發展而鼓舞。

    我與好友沙馬石古同車。當車駛過煙草地,沙馬指著一旁用鐵絲網圍著的土地說:“這左邊地里種的是萬壽菊,不過還要補種些花椒樹。你看,花苗都有一尺多高了,現在我們請了專業團隊在打理,成活率很高呢。”沙馬說著,特意又向我指了指。

    本來茫然的我,果然看到一株株纖細的花苗,她若不特意說,我還真認不出。早前聽沙馬說過,要在原有花椒基地套種萬壽菊的計劃,我已然在腦海里勾勒出——綠茵茵的花椒樹林下,一片金燦燦的花海。

    雖然未見花開,但努力向上的花苗仍然予人希望。側頭看看沙馬,滿臉的欣喜,她仿佛是真的看到了金燦燦的花海。她說:“我們村依山而建,平均海拔2000米左右,屬亞熱氣候區,萬壽菊在這里7月開,到時便可采花,能一直采到11月份呢。”

    她手指了指右邊,“這是原來的花椒基地,樹下也新近種了萬壽菊。不過,這花椒樹幾年前種下后,收成一直不好。”她頓了頓,沉思片刻,似為那些花椒樹惋惜,繼而抬頭道:“今年年初,在省作協社聯處牽頭下,四川省散文學會、散文詩學會、青少年作協為我們村花椒基地提供萬壽菊種子,村里索性就把基地命名為‘作家苗圃’。”我心想,苗圃得到了作家們的眷注,有花香、有文氣,前景定是不錯的。

    沙馬繼續介紹,說:“左右兩邊基地,面積加起來有132畝,僅萬壽菊收入年產值估計將達到20多萬元。過兩三年,等替換的花椒樹掛果,收入還將大幅提升。”

    “哦,真不錯啊!”我感嘆著,又無限神往道:“秋天,這成片的萬壽菊盛開,該有多美!花椒樹也該掛果了,那時該有多香!”

    沙馬說:“是啊,我們村正在發展旅游,這里,也算一景吧!不過……”她手指對面的大山,說:“那邊更美。半山上有個天然水池,名叫烏塘,水質清洌,尤其夏季,清涼解暑,便成了附近小有名氣的避暑勝地。人們經常成群結隊地上來玩,有時一天竟達上千人。”

    在一個偏遠的村落,一個小小的水塘能吸引這么多游人,可真是少見啊。我不禁對水塘充滿一見的期待。

    “我們村已在著手打造烏塘景點,目前正在爭取旅游項目資金。”沙馬繼續道:“我們打造烏塘,并不完全是為了掙錢,主要還考慮到其他兩方面因素。一是為了安全,山路太窄,池塘岸邊可站腳的地方也不寬裕,若上山的人太多,難免會擠踏,有掉下山谷的危險;另一方面,是為了環保,山上的路邊、池塘邊,常是垃圾遍野,我們將烏塘打造好后,實施規范管理,也將促進這一帶環境衛生的改善。”

    后來我們爬山,去了烏塘。看后,證明沙馬所言非虛。池塘不大,半畝之地,一灣溪水潺潺流入,清碧見底,觸之幽涼。而沿池塘兩側,一邊斷壁,一邊峽谷,確有安全隱患;再看池邊垃圾堆量(這還是村里每周五大掃除后,村民上來清理過的),便知來人不少。

    過了花椒基地,車窗外景物轉換,道路兩旁,呈現出一片雜蕪叢生的荒草。

    沙馬指著右邊道:“你看這邊,我們將用這里的20畝地建養殖場,飼養肉牛。用附近的100畝地,配種制作青貯飼料,打造一個種養循環的現代化農業園。”

    我不禁好奇,“什么是青貯飼料呀?”

    “就是用玉米、甘薯、黑麥草、苜蓿、三葉草等植物做原料,經過特殊加工后,制作的一種優良飼料。它的氣味酸香、柔軟多汁、營養豐富,而且便于長期保存。”

    未等我贊賞沙馬快速提升的農業知識,她又隨即道:“這個項目已基本完成前期工作,我們正積極籌備,爭取盡快施工。”

    我說:“跑資金項目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喲,特別是建設種養循環產業園這樣的大項目,那可要上千萬吶!”

    沙馬道:“是啊,這得益于鄉村振興政策支持,縣農業局和其他相關部門都十分給力!還有我們板橋鎮黨委王新祥書記和他的一幫隊友們,也曾多次陪同我奔走、爭取。由于這個項目管理現代化程度高,僅需十多名員工就足夠,而員工將重點選用脫貧戶。該項目實施后,未來發展推廣,還將帶動周邊10個村致富增收。”

    是啊,誠如沙馬所說,全國各地鄉村發展,其初衷是共同富裕,奮斗的目標也是共同富裕,在一個村莊發展的同時,需要放眼未來,而村與村的齊心戮力、和衷共濟,這鄉村振興之路,才會走得更加長遠。

    我們的車駛入一條狹窄寧靜的小巷。兩旁村舍井然,皆是青瓦白墻。

    “你看這白墻,都是新近粉刷的。”沙馬道:“省作協前不久給我們瓦巖村捐贈了40多幅字畫,過兩天都將噴繪上墻。這也是落實我們省作協‘鄉村文化振興’的幫扶計劃之一——‘書畫助力鄉村振興’,這些書畫,結合了彝族文化特色,并涵蓋了‘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方面的宣傳內容……”

    在沙馬的言語里,左一個“我們瓦巖村”,右一個“我們省作協”,猶把己身置于兩個親密的團隊。也難怪啊,省作協是她的工作單位,瓦巖村是她的駐村幫扶點,她有著雙重身份,也負有雙重責任。在她進駐瓦巖村后,積極與單位對接,補齊該村短板。省作協也鼎力支持,傾力而出,為瓦巖村提供了大量資助。省作協作為越西縣以及瓦巖村的定點幫扶單位,僅一年,就到越西縣以及瓦巖村,組織了20多起、200多人次的調研和幫扶活動。

    一次,沙馬語帶深情地對我說:“我們作協是個小單位,機關人員不足40人,公用經費也特別緊張。但黨組還是決定每年拿出至少30萬元來扶持瓦巖村。從去年7月到今年6月(今年還有整整半年沒走完呢),就已支出70多萬元的幫扶資金;而且還增加了結對幫扶任務,鑒于瓦巖村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和突發嚴重困難戶較多,作協除黨組成員外,每個支部還參與了結對幫扶,目前共幫扶了21戶脫貧戶,這在幫扶單位里是少見的。此外,與我們作協相關的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也給予了瓦巖村諸多扶持,如《星星詩刊》雜志社、《當代文壇》雜志社、省作協網絡文學中心、巴金文學院、散文學會、散文詩學會、青少年作協……”

    車駛過一面面白墻,我浮想著,當多彩的人文之韻與自然之美融合,當一幅幅書畫家們的墨寶登上白墻,此間,這墻、這村、這山、這水,便浸染了幾多文人的深情厚誼;此間,那橫生的光彩應是別有一番動人的風景。

    在幾處房舍門邊,我們見到一些藍色大垃圾桶。沙馬說:“你看這些門戶邊的垃圾桶,就是《當代文壇》雜志社和省作協網絡文學中心聯合捐贈的。之前,我們在村邊見到的垃圾池,還有蓄水池,也是省作協捐建的。”

    正說著,沙馬的手機鈴聲響起。她一面接聽電話,一面漸露喜悅的神情,應是商談什么事情。我便隨意四下環顧,居民區可真干凈,幾乎看不到什么垃圾。

    四五分鐘后,她掛斷電話,扭頭開心地對我說:“剛才打電話的,是一位仰慕阿來主席(中國作協副主席、四川省作家協會主席)的朋友,他是一家凈水器生產廠老板,想給我們村每家每戶捐贈一臺凈水器呢!”

    她接著向我解釋緣由,“前段時間,阿來主席到我們村來調研,看到我朋友用稿費捐建的‘新風超市’(為推動移風易俗、弘揚時代新風,村里采用‘以德換物’的方式而建立的超市),他很感動,當即為超市捐贈了5000元錢。這事由隨行記者報道后,被剛才打電話的朋友看到,也為之感動,也要為村民們做些善事呢。這下我們村的飲用水更加有保障了!”

    沙馬對瓦巖村傾心幫扶,感動了朋友;朋友的善舉,感動了阿來主席;而阿主席的善行,又引發了他人的善念。原來善行是可以相互感染的,這樣的感染,獲得的是心靈的富足、安寧與美好。

    村里的伍期伍來要入黨了,這消息真是令人驚喜。致富戶伍期伍來,是個勤勞善良而有頭腦的人。之前,他一直埋頭忙碌生意,無暇顧及其他。其實,他也曾想過幫助村里,但歷經多年社會的摸爬滾打,經驗告訴他:別給自己惹麻煩,不要做吃力不討好的事。

    沙馬來后不久,扎扎實實地在村中大力開展“抓黨建促鄉村振興”活動,與村、鎮兩級黨委一道,多次與伍期伍來談話、做動員,鼓勵他攜帶大家共同致富,并打消他心中顧慮。伍期伍來的心,一下子活了。他果然不負眾望,積極為村里劃策出力。

    他出手幫助項目管理及實施,包括萬壽菊育苗管理,以及同意村集體經濟入股其名下的礦泉水廠和包谷酒廠,為村集體經濟注入了強大的生命力。而酒廠是新建的,發展迅速,之后我們參觀,看到了數十缸新焙玉米酒,醇香四溢。

    在伍期伍來幫助大家共同致富發展的過程中,他逐漸顯現出內心蘊藏的光明美好與奉獻激情,肯定了自我的人生價值。就在上個月,他主動遞交了入黨申請書。

    沙馬剛來瓦巖村時,親手種下的波斯菊,在沿途星星裊裊地開了。初到時,她自己花錢為村里購買了一批花苗,當她興沖沖地開著車,把花苗運到村上,開心地請大家一齊種花,可誰都不愿意動。大家在邊上站著、看著、納悶著——說好的你這第一書記是來帶領大家致富的,種這不值錢的東西,既不能吃、也不能賣,為啥?留下孤獨無助的沙馬,兀自忙活,滿腹郁悶地想:瓦巖村美了,你心里不美嗎?

    如今她重述當時尷尬的場景,我倆都哈哈大笑。一切皆為過往,一切所付值得。因為努力,才有夢的實現,而努力,才是一個人活著最大的底氣。

    如今的瓦巖村,產業升級了,設施改善了,環境也美了。許多門戶都種了花,色彩奔放的大麗菊,紅的、黃的;熱情迎迓的玫瑰花,風中歡喜地搖擺著;凌霄花和旱金蓮,在青瓦和墻頭上漫步;永不言“敗”的天竺葵,中國紅的花朵正滿枝頭,而葉下,又悄悄地打著一個個骨朵……

    一些美好,正在綻放;一些美好,又在醞釀。一粒接一粒閃閃發光的種子,在一個個心境明亮的人們手中,一粒粒傳遞、栽種,又一個個生根、發芽。

    作者簡介:

    羅薇,四川省作家協會會員、魯迅文學院四川班學員,曾在《人民日報》《中國扶貧》《四川日報》《四川經濟日報》《四川扶貧》《晚霞》《華西都市報》《成都日報》等報刊以及國內各大網站上,發表過記敘文、散文、詩歌、新聞通訊、論文等數百篇文章,并著有散文集《風隨四季》、脫貧攻堅報告文學集《先行者》。

    (責編:彭茜、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