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好武功做醫生,《蜀都武醫》一點通

在武俠小說中,有這樣一類人,他們不但會武功,更精通醫術,經常被人們尊稱為“神醫”。比如《天龍八部》里有個綽號“閻王敵”的薛慕華,《倚天屠龍記》里有個綽號“蝶谷醫仙”的胡青牛。這類人現在有個專業的名稱叫“武醫”。
“成都有深厚的武醫底韻,其精髓一直被傳承到今天。”《蜀都武醫》一書的作者劉顯東教授介紹,蜀地的氣功養生術始于彭祖,東漢張道陵在鶴鳴山提出了道教氣功養生的基本理論,南宋時四川開始流傳“峨眉十二樁”,抗日戰爭時期,鄭懷賢、李雅軒等南北各路武林高手入川,也把各自的武功與療傷心法等帶到了巴蜀大地。
劉顯東教授為病人診治腿傷。受訪者供圖
劉顯東說,當代武醫習武的主要目的,是通過練習武功來更深刻更精準地參悟傷病機理,從而更好地為患者進行診療康復服務。作為一位骨科專家,他日常要接待大量的骨科傷病患者,因此很注意研究骨科傷病的發病機制,這就需要深入鉆研受傷時外力作用等原理。有了大量的武術體悟和接診經驗后,就有助于更到位地為患者進行服務診治。他總結說,武醫學武術就是要在治療傷病時,既能“知其然”又能“知其所以然”。
劉顯東受鄉風影響,從小喜歡練武。他開始時練過少林拳一類剛健勇猛的外家功夫,后來在讀研時又接觸到了太極拳,開始由外而內鉆研武術。自幼習武的經歷,一生行醫的選擇,讓他也成了一名武醫。所以他就萌生了總結武醫經驗、致敬武醫歷史的念頭。在多方幫助下,去年底,他主編的《蜀都武醫》正式出版,為武醫的進一步傳承、弘揚打下了良好基礎。同時,這也激發了他對發展武醫更大的興趣。
劉顯東教授指導群眾通過練武強身健體。受訪者供圖
書中的主要部分,詳細記述了成都歷史上3位武醫的精彩人生、醫學貢獻和練功方法等內容。這3位武醫分別為鄭氏骨科專家鄭懷賢教授、杜氏骨傷科專家杜自明教授、楊氏骨傷科專家楊天鵬教授。作者經過多年悉心研究和多方拜訪咨詢,獲得了大量珍貴的獨家資料和珍貴史料,在內容權威性的基礎上又提高了閱讀的趣味性,便于更多讀者學習和參考。
“拳起于易,理成于醫。”劉顯東教授介紹,中華武術和中醫學都從中華傳統文化發展而來,二者有著共同的哲學基礎。如陰陽、五行、經絡、精氣、神意等,皆為中華武術與中醫學的核心概念。二者同根同源,不但互有表里形式、互相啟發印證,還表現出了你傷我治、他病共療、未病強身的共融現象。自古學武常學醫,武功中有“內三合”的說法,叫“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這個理念既可以應用于學武,也可以用在行醫上,因為中華武學和中華醫學都是中華文化的不同表現形式之一。
劉顯東教授在練功。受訪者供圖
武醫的行醫理想,與現代運動醫學研究的目標相一致,不但追求讓患者康復后可以像平常人一樣生活,還能讓他們繼續投入到喜歡的體育項目里。經過長期研究和深刻思考,劉顯東教授總結出一套促進武醫發展的行為準則,具體分為“武醫自修法則”和“武醫診治法則”。“武醫自修法則”包括:習武練功、研習拳架、體悟心法、強身健體、修心養性;“武醫診治法則”包括:明晰機理、安神調形、意氣相合、內外兼治、療傷祛病。在這套法則里,不論是自修還是治病救人,都很注重心法精神的作用,爭取內外兩個途徑同時發揮作用。
此書緒論中介紹,社會中的“武醫”大體分為以下幾類:一是真正既有深厚武功又可以用武功治病救人的;二是有過學武經歷而且可以結合武術理念行醫的;三是沒有真才實學的假“武醫”,聽過或看到過,模仿幾個動作,就說自己是“武功”。他提醒,廣大患者群眾要注意區分真假“武醫”,以求盡早康復痊愈。
“懂武術,可以提高醫術。”劉顯東教授表示,醫者練習武功后,更容易了解患者受傷的情況,心里更易明確損傷機理,更清楚怎樣治療才更合理。比如:治療骨折傷情,就要首先知道骨折是怎樣發生的、怎么移位的,才能更好地幫助進行骨折逆受傷機制復位,在后期治療過程中才能知道怎樣康復得更好。基于這些認識,他和一些理念相同的朋友,在相關單位和領導的支持下,開拓性地創立了四川省中醫藥學會武醫結合專業委員會,以求齊心協力推進武醫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大運會快要召開了,廣大群眾也掀起了一陣體育運動的熱潮。劉顯東教授寄予廣大體育愛好者,希望大家不只把成都大運會看作是一個運動的盛會,也要看成是一個健康的課堂,通過運動強身健體同時又避免受傷,留下一個美好的大運會回憶。本屆大運會設置了武術項目,會有一批教練員、運動員參賽,也會引來更多武術愛好者的關注。他希望,愛好武術的朋友們可以嘗試領悟醫理,從防備自身受傷開始,逐漸走上幫助他人避免傷病的公益之路。
“把中華武術和中醫臨床結合起來,更好地預防傷病,更好地康復身體,這是我研究武醫的初衷。”劉顯東教授介紹,武醫研究的領域非常廣泛,不只對骨科治療有效,對各種慢性病也有積極的意義。他會沿著這條道路,去為中國醫療及健康事業做一點貢獻。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