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mc4e"></ul>
  • <ul id="smc4e"><sup id="smc4e"></sup></ul>
    <ul id="smc4e"><sup id="smc4e"></sup></ul>
    <ul id="smc4e"></ul>
  • <ul id="smc4e"></ul>
  • <abbr id="smc4e"></abbr>
  • <strike id="smc4e"></strike>
  • 人民日報看四川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兩學一做網 共產黨員網 黨建網 黨史網 領導留言板 人民網四川
    常委活動 黨建要聞 基層黨建 要言要論 組織人事 反腐倡廉 市州書記之聲 蜀中楷模 蓉城先鋒 英雄烈士譜 我有話對書記說
    人民網>>四川頻道>>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四川分網>>要言要論
    分享

    成都理工大學:對標一流 以評促強 推動行業特色高校人才評價全鏈條創新

    劉清友

    2025年02月11日10:14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為全面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鼓勵各地各校探索推進教育評價改革,四川省教育廳于2021年開啟了第一批教育評價改革試驗區和試點高校建設。

    3年多來,各試驗區和試點高校積極探索、主動作為,取得了較好的改革進展和實際成效,23個教育評價改革試驗試點項目通過評審并結項。

    為充分發揮先進典型的示范帶動作用,擴大改革的輻射面和影響力,特別推出專欄,介紹教育評價改革典型案例,供各地各校參考借鑒。

    成都理工大學為破解西部地礦油行業特色高校人才瓶頸,全面實施“人才強校”戰略,以教育評價改革為引領,依托“對標競進 爭創一流”活動,實施“珠峰人才計劃”,師德為先,聚焦人才“引、育、用、留”全鏈條評價創新,構建以“價值、能力、實績、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以評促引、以評促育、以評促用、以評促留,建成一支有效支撐“雙一流”建設的高質量人才隊伍。

    一、主要做法

    (一)師德為先,堅持第一評價標準。學校成立師德建設委員會,制定《建立健全師德建設長效機制實施辦法》,堅持師德師風一票否決制,將師德師風考核關口前置;突出追求卓越的價值引領和典型示范,健全師德榮譽制度,厚植教書育人情懷,涌現多名全國優秀教師和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在全校營造了深厚的尊師重教、行為表率之風。

    (二)以評促引,優化人才引進機制。優化人才選用綜合評價機制,升級打造成理“珠峰引才計劃”2.0,建立“事業編制+人事代理+合同制外聘”三位一體招聘模式和“領軍人才+創新團隊”人才引進模式,利用大數據完善職業素養、學習潛能、個性特長、品德修養等的“人才畫像”,不“唯名校”、不“唯學歷”、不唯成果數量,建立以品德和能力為“雙導向”、以立德樹人和專業學科崗位“同需求”為目標的人才選用評價機制。

    (三)以評促育,創新人才培育機制。強化人才成長過程性評價,制定《珠峰攀登計劃實施辦法》,構建以“啟航計劃”為基礎、“中堅計劃”為支撐、“卓越計劃”為標桿的全過程全方位教師分層評價、發展支持體系,建立健全“青年骨干-拔尖人才-領軍人才”金字塔形人才培育體系。修訂《成果獎勵辦法》《教學科研單位工作業績評價計分辦法》,傾斜支持基礎學科和實驗實踐師資建設,靶向培養高端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成立不同層次人才團隊300余個,有力推進青年教師全面融入團隊成長成才。

    (四)以評促用,激發人才隊伍活力。持續完善《專業技術職務評審管理辦法》,優化代表作制度,健全“內審+外審”工作機制,突出本科教學導向、科技成果轉化導向、教學研究導向;拓寬“1+N”職稱晉升通道,新設“公共基礎課教學型”“成果轉化為主”和“高等教育管理研究”職稱類型,開通正高級實驗師職稱評審通道,進一步引導教師主動服務國家和四川省重大戰略需求,突出工作實績。開創珠峰聘任新模式,建立高層次人才、急需緊缺人才、特殊人才職稱聘任“綠色通道”。實施“玉成計劃”,打通專技崗和管理崗之間的轉換路徑,暢通年輕干部上升通道。

    (五)以評促留,完善人才激勵體系。修訂《教育教學類項目及成果分級認定辦法(試行)》《科研項目、成果及社會服務分級認定方案(試行)》,建立教學、科研成果分級管理、分類評價體系,破“五唯”、立新標,樹立正確導向;持續完善《績效工資管理辦法(試行)》,突出工作實績,堅持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相結合、績效工資分配向一線教師傾斜;實施強化過程評價和目標評價為核心的年薪制,激勵優秀拔尖中青年人才盡早成才,形成以能力、業績和貢獻為導向的教師分類評價、激勵體系。

    二、工作成效

    (一)高質量人才隊伍初步構建。2021年以來,學校柔性引進和續聘4位院士;引進和培養杰青長江、萬人名師等國家級人才50人次,省部級人才154人次;教師獲得光華工程科技獎、全國創新爭先獎、科學探索獎及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國際沉積學家協會瓦爾特獎等獎勵,國家級人才較2020年增加3倍。

    (二)高質量人才“引培用”機制基本構建。學校組建5個國家領軍人才創新團隊和20多個創新人才交叉團隊,新建15個學科交叉創新中心,實行“項目、平臺、人才、資金”一體化配置,促進人才引進、團隊培養和資源配置的全鏈條貫通與創新。2021年以來,通過校長直聘,213位青年教師獲聘教授/正高職稱,109位青年教師獲聘副教授/副高職稱,成理特色的優秀青年人才成長綠色通道初步構建。

    (三)教師活力充分激發,人才培養成效突出。2021年來,學校教師實現多項國家級教育教學獎項突破,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3項、全國高校青年教師教學競賽一等獎1項、全國高校教師教學創新大賽二等獎2項、三等獎1項等;指導的學生先后獲得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挑戰杯”和“創青春國家金獎,“挑戰杯”大學生競賽一等獎,獲獎數量躋身全國高校前列,在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發布的2023年全國普通高校大學生競賽榜單中,學校位列全國30強。

    (四)產出系列教育教學改革成果,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在CSSCI源刊發表相關學術論文;學校人才評價改革實踐成果入選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典型案例》;中國教育報、教育部“中國教育督導”等專題介紹了學校教育評價改革工作;深圳大學等100余所高校來校學習調研相關經驗做法。

    作者系成都理工大學黨委書記。

    (責編:李強強、高紅霞)
    相關專題
    · 四川頻道